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则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语文知识领域。语文实践活动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的,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突出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活动形式的选择,必须与所学内容相关,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课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要让学生“动”起来,要激起学生“做”的愿望。
一、 扩大学习范围,引导自主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仅靠课堂教学中吸收内容有限、数量有限的语文信息,接受时间有限、方式有限的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巩固语文课堂教学成果。
1. 以课本为发端,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前,布置学生去搜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有的上网去搜索,有的让家长陪同到新华书店……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看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相关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在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上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推荐学生阅读《少儿百科全书》。
3.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介绍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等。给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推荐《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给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推荐《小百科》《我们爱科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个个自主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并在晨会课上朗读质量高的读后感;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已在读书中收集到的好词好句,介绍自己读某本书后的感受,讲述书中精彩的故事等,而后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评选本周的“最佳读者”,给予奖励。
二、 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以语言为信息传递工具,有生活就有语文,两者不可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探向课外,由校园伸到社会。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信息搜集本”,搜集从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采撷校园里的“焦点新闻”……而后利用每周四的10分钟队会的时间,开展“信息交流会”。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取,共同完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如“新闻在线”“小喇叭”等。小组长组织小组交流,并由记录员做好每天的发言记录,发言后进行评价,而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班上交流,并评出“最佳新闻”“最佳播报员”等。
三、 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带娱乐性。富有竞争性、趣味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比上课更具魅力。因此,经常性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对一些语文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则能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力求丰富多彩。可组织智能竞赛,如“查字典接力赛”“古诗擂台赛”“小小故事家”等;可组织语文游戏,如“词语找朋友”“成语接龙”“猜谜语”等;可组织设计制作,如“精制贺卡”“剪贴设计”“手抄报比赛”等;可组织访问考察,举办消灭错别字活动。发动学生各处收集错别字,再以小组为单位对错别字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一一订正,最后在班上交流,总结出错误的原因,还鼓励学生上门为写错字的人说明原因,指导改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交际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