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这是新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是根据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保证。
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编排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专题的设置或紧贴课本内容,或紧密联系实事,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不仅仅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我们身边的语文,也在某种意义上转变了教师的一些教育理念。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注重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搜集信息、自主阅读、积极思索、深入探究、合作整理、放飞思维的平台。
1. 让学生“自己”学。在教学时,老师的眼里要有学生,全部的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一个好的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总是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启发他们善于抓住问题关键,让他们拿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如何“学”来考虑,在专题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例如:为了迎接端午节的到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布置以“端午日”为课题的任务,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网络、书刊或其他媒体搜集资料,可摘抄、剪裁、打印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搜集、探究、整理,要有活动记录,搜集的资料,最后形成小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质疑问难来获悉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上,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让学生“思”中学。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且靠“疑”推动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老师要善于引导,并鼓励他们把“疑”提出来。有“疑”就得“思”。然后,通过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引导来解“疑”。这样做,比由老师直接讲给他们听更有效。如初中生自我人生规划的社会调查,学生通过调查、探究,总结出有的初中生缺少人生的规划,更多的是听从父母的安排。通过调查发现,是否有合理的人生规划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确定目标,规划路线,付诸行动,才能收获未来。这样的调查思考结果才易于学生接受,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再如学习方法的调查,通过调查总结,部分同学原来只是跟随着老师,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疑问”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疑”起“思”,从“思”中学,掌握知识会更牢固,更易形成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激活思维,使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3. 让学生“乐”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学得“乐”。如何在专题教学中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冲出教本,打破时空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拓宽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同学平常喜欢玩电脑,在“环保”实践活动的教学中,他就通过Flash动画展示了地球被破坏的全过程以及毁坏后的惨烈景象,边演示边讲解,既直观形象,又以兴趣、爱好为核心,充分发展了个性。
讨论是课堂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要让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争论,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可引导学生对比几种不同的观点。
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在“乐”中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民族呼唤素质教育,学生呼唤学习的主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之本,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我们还学生以读书的时间,还学生以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三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