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严格贯彻淮安市教学研究室编写的《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2011年说明(语文)》的精神,讲求知识基础和能力运用的融合,突出对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考核,体现个性化的理解与评价,考查探究发现、感悟创新的能力,强化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量。试题设计传达的理念是:基础是根本,能力是宗旨,育人是目的。材料选择上讲究导向性、基础性、典型性、文化性、科学性、前瞻性。符合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难易度适中,有较高的得分率又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了中考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相结合的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强调育人,是一份特点鲜明、亮点较多的试卷。
一、 材料选择讲究质效,在可读、趣味、内涵上做文章
1. 导向基础和教材。作为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结合的考试形式,照顾到大部分考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是选择材料的起点。比如第1题语音题和字形题,以常见字的音和形为考点,符合7—9年级课程标准中学生掌握3500个常见字的要求;第3题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和八年级下册名著推荐阅读《水浒传》的阅读为基础,响应淮安市委提出的“学在淮安”的号召设题置点;第4题诗、文名句默写“必答题”全部选自《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50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选答题名句来源一是教材中的专题、书下注解,二是从小学要求背诵的70篇诗歌中选择,把积累向前延伸;阅读理解中的文言文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考查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皆选自书下注解,第7、8题也皆考察课内学习内容;作文题材源于九年级上册《创造学思想录》中“造就你自己的规则”。通过相关考题的设计,引导初中教学回归教材,以教本为原点,关联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素养,彰显依纲据本的中学语文考核基本要求。
2. 趋向典型和文化。典型的、有文化内涵的材料才能很好地承载知识,引起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对语言文化的深层次感知。试卷第1题以青春为话题,贴近初中学生的年龄,体现他们的心理诉求;第2题语段中病句修改题选择最为典型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和语意重复(赘余);第3题以“学在淮安”这个带有新闻性质而又反映地域特色的内容作为引子,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第4题名句填空选择的都是每一册教材诗歌中最典型的、有内涵的名句;文言文阅读考察选择九年级的重点作品《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择的是文中最典型的词语和句子;现代文阅读的三篇选文更是凸显典型和文化视角,《幽幽一扇窗》对古代几种窗形的窗户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像一幅悠远的写意画,让读者感受到古窗所承载的中国典型的历史文化;《乡间学校的敲钟人》写了一位苏北乡间学校的敲钟人,像一幅质朴的版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典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更像是一幅美妙的油画,作家迟子建把人生的感悟借月亮这个中国文化的典型意象表达出来。
3. 走向科学和前瞻。语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上,前瞻性则在于题型的变化与考查角度的转换。在综合实践题的设计中,以“学在淮安”为依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关注身边鲜活的生活素材,将教学视野从书斋引向社会。其中“民俗风情”“名著趣读”两个活动设计,真正体现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感受,体现了对文学名著的探究研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今年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更具文化性和可读性,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改变多年来选择亲情的模式,走向关注身边小人物的生活,芸芸众生,碌碌凡尘,有多少像王老师这样平凡朴实而又真诚真挚的小人物呀!写景抒情散文更多关注名家的心灵文字,凸显优秀的文章熏陶感染的文学效用。迟子建的月亮不仅有中国传统月亮文化的内涵,更有她心中的月亮神韵,那源自于作家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那细腻恬静、平和淡远的心灵世界,正是浮躁功利的现实社会所缺失的。作文题在题型上选择命题作文,题目内涵从以往的关注生命成长类转向社会规范类,意在引导学生更多地以社会的视角来观照自身的心理和行为。
二、 考点全面,重点突出,在知识、能力、育人上求突破
1. 布点全面,引领教学。试题在考点的设置上,在面上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在点上增多了考查的角度。第1题在语音考查上关注多音字音域狭窄的音和淮安方言中容易误读的音,在字形考查上注意了同音字、形近字和不同结构的字;第3题既考查了淮安的节日民俗,又考查名著阅读;第4题默写从六册教材中各选择一句,关注了不同时代作品,注意了诗词文名句的综合考查,考查了成语“一鼓作气”;第5题有词类活用、通假字、有实义虚词和词语的考查;第6题有重点句和倒装句式的考查;阅读理解考查全面体现了《说明》中要求的考点,从不同文体出发考查整体感知、理解分析、探究体验、想象联想和评价欣赏。
2. 突出重点,强调能力。试题把考查的重点放在语文素养的考查上,凸显语文能力在试题中的位置,把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作为核心呈现在试题的每一个细节中。第3题考查学生对民俗和名著的了解和阅读,但更关注语言表达流畅和名著阅读的深入,强调由对浅表层面的知识感知到综合层面的理解分析;第7、8题注重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准确理解和全面表达;第9、13、17题从思路梳理和比较鉴别的角度考查整体感知,重点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科学概括;第10、15、18题是对不同文体中语言的品味,重点在于考查通过词语理解句子、通过句子理解文章或通过修辞品味语言的表现力;第12题通过词语的比较鉴别探究作品所说明事物的特点;第11题规避说明方法的考查,重点考查说明方法对于说明对象的意义;第14题把人物心理通过合理想象用通顺的语言和规定数量的字表达出来;第16题从章法和文章内涵的挖掘两方面深入理解文章;第19题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第20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内涵,引导学生从自然景物感悟生命的波峰与波谷。
3. 彰显内涵意在育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意蕴的挖掘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份试卷在育人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第1题以青春激发学生;第2题意在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文言文选材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对自我及周围人员的清醒认识,学会合理巧妙地进言和宽容地接纳;说明文中对古窗的美的解读,影响学生对美的识别;小人物容易受到社会的忽视,苏北乡间学校的敲钟人王老师把他平凡岗位上的姿态留在学生的阅读印象中;月亮的盈亏正如人生的成功与低谷;“面对规则”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规则的内涵进行解读,展示面对规则时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
三、 微妙变化隐含价值,在自然、历史、底层上找支点
1. 地域文化走向综合。试题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时关注了节日文化在地域的呈现,意在引导学生在共性的文化中添入个性的色彩;通过对“学在淮安”的引入增加学子们对淮安教育的关注,对淮安市社会发展的了解;名著阅读作为一个元素融入第3题,让我们看到对名著的深层次阅读的考查点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未来的名著阅读中,把阅读触角探向作品的细节。这个题目的最终指向必将有效地引导语文学习向综合实践方向发展,从而避免语文学习误入死胡同。
2. 自然感悟选择心灵。试卷秉承淮安卷一贯的特点,选择了一个景物描写比较集中的散文,但迟子建的这篇散文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月亮意象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寻求了一个时间和状态相融合的节点,展示月亮留给作者的生命感受。月亮在永不放弃的生命之光中鲜活起来,照亮了生命的树林,这是作家性灵的感悟,更需要作为读者的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悟作品所渗透出的人生思考。
3. 历史积淀传承文化。穿透历史的屏障,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古代文化遗产,让他们看到古人的智慧并产生对美的认识。这虽是一篇说明文,传递的却不只是知识,更是悠久的古代文化。
4. 底层生命创造生活。一个成熟的社会模式,社会底层应该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乡间学校的敲钟人不仅仅是一个敲钟人的形象,更是无数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人的形象,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阅读这个语段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一个平凡人的坚守,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平凡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做好当下的人生道理。
四、 答案设置注重层次,在基础、理解、情感上定标准
1. 让后进生拿基础分。两考合一的试卷最典型的特点是普适性与区分度,这份试卷确定了70%的低难度题,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这个70%很难明显地体现,因此除了能够体现的题目在努力体现这个要求外,更在评分标准上进行了考量,在很多题目的答案设置上考虑后进生的基础得分,把浅层次的理解或思考设定为初级答案,有利于后进学生得分。
2. 让中等生得思考分。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获得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能力分数,试题区分了阅读思考类题目的得分层次,让阅读者在阅读层次上得分,一般思考者得一般的分,深度思考者得最高的分,这样就让所有学生在阅读中都能获得应有的分值,提高了试题考查的区分度。
3. 让优秀生获情商分。优秀的学生在语文学科考查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作品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这是他们在长期的阅读和深层次的人生感悟中形成的情商分。为体现优秀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个性感悟,并取得应得的成绩,试题在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中,确定了学生阅读中情感取向的分值,这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总之,2011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是一份融基础、能力、育人于一体的试题,试题从青春入题,让学生在激情与自信中体验青春的意义,集中到生活必须面对的成长法则,感悟生命在规则中自由生长的价值,让学生在一幅幅如画般的文字中穿越历史、关注底层、获得成长,不失为一份优秀的考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