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语文教师应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只要老师敞开心扉,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就会与老师,与语文产生共鸣,就会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共同打造高效的课堂。
一、 语文教师要爱学生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的阎伦亮校长也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但是能去爱那些不怎么漂亮甚至处在困难中的学生,那才是真正的爱。”而我觉得只有让孩子感觉到爱的老师才能被孩子喜爱,也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可是据调查,90%的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教师往往把严肃挂在脸上,把爱放在心里。所谓“严是爱,松是害”,学生稍犯错误,便换来一个严厉的眼神,一顿严肃的批评。其实这种爱让学生敬畏,却不敢亲近。学生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情上课,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从心理上放下架子,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这样,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大胆表现。
记得刚开学时,学生老远见到我,转身就跑,或者就赶快回到座位上坐好,上课更是非常拘谨。他们刚刚从小学踏进初中,对新老师心存敬畏。于是,课堂上我尽量放缓语气,课后见到学生,我总是先笑着招呼他们。渐渐地,他们见着我不跑了。一天中午,我找一位同学订正作业,他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如果我上课回答问题回答错了,要不要紧?”“不要紧。”结果这位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踊跃。其他同学也渐渐放下心理包袱,在课堂上大胆地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就必须放低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学生做朋友。
二、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
在《理解教育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而要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无论他学习成绩有多差。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一次初一年级期末考试中,作文题目是《我需要_____》,全年级五百多名学生没一个是空白,所有学生都写得洋洋洒洒。尤其是全校后三十名学生,虽语句不很流畅,但感情却是发自内心。在这三十名学生中有九名学生写需要理解,八名学生写需要鼓励或表扬,五名学生写需要朋友,四名写需要掌声,两名写需要关爱,一名写需要母爱,一名写需要学习。从这些成绩差的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情况,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习性、爱好、特长等诸多方面情况,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此才能激发孩子奋进的动力,动力有了,渴求有了,交流也就很自然了。
三、 语文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探索,创新的动力。好奇心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能带着孩子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而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需要教师付出相当的爱与耐心,因为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伤了孩子。
一次,课间,一位性格活泼的女同学问我:“老师,你怕蛇吗?”我知道不能轻易否定,于是说:“不怕。”没想到她异常兴奋地说:“不怕!不怕!老师不怕!快拿出来给老师看看!”于是,一条昂着头的小蛇从他们的抽屉里“出洞”了。我俯下身子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这条小蛇。让我更想不到的是,他们又拿出来一只小猫头鹰。猫头鹰那圆溜溜的眼睛和几位同学好奇的眼睛相映成趣。上课铃响了,那一节课气氛出奇地好,而一篇篇观察笔记也随之诞生。
自此,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更为突出,有人问: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何会出现“朝发白帝,暮至江陵”的情况(《三峡》);有人问:不是说“小村庄的房顶卧着点雪吗”,为什么还说是“红屋顶”呢?(《济南的冬天》)。
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积极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探索新知的能力。这样,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发现和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 语文教师要创造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心灵的沟通,教师和学生要能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这需要语文教师要有孩子般的心灵,主动创造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俯下身子,从他们的角度去想他们会做的事。
一次课间,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在摆弄着什么,出于好奇我走过去和他们一起观看了一番,是一些废弃的瓶盖什么的,里面放了一点泥,还有一棵两厘米左右的植物,只有两片叶子。我问他们那是什么,他们小心翼翼地拨弄着,告诉我,是美术老师给他们的花。于是我说,那你们要好好爱惜,这可是一棵生命啊!他们很慎重地点点头。那你们是不是也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呢?他们又点点头。珍惜什么就是珍惜生命啊?时间!那我们现在要不要珍惜我们上课的时间啊?不用再说什么,他们马上准备好了上课用的一切材料,虽然这只是一个插曲,但是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课堂上的交流更顺畅了,效果自然就好了。
五、 在心灵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识
自尊、自信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语文课堂要活起来,学生活跃的发言不可或缺。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举手。
因此,学生自信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中学生年纪尚小,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或者一遇到困难、挫折,就陷入极度的失望之中。有的学生深知老师对他的爱,却又经常察觉到老师不相信他的能力,这也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你能行!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都能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力量。
班里有一个大个子男生,成绩很差,而且很调皮,班里同学都很怕他。我私下里对他说:“我觉得你应该是我们班里最好的一名学生。虽然成绩一时不能提上来,但你在我们班个子最高,很有号召力,在为人处事方面你做得不错。我觉得你能够在班级里起到带头作用,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果然,这位同学有了很大改变。课堂表现主动了,调皮的情况渐渐少了,还主动帮老师维持自习课的课堂纪律。不久,他在作文中写道:“我觉得我的老师是最伟大的老师,我对我的前途充满信心。”
巧妙地运用赞美词,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增强他们成功愉快的情绪体验,课堂上就会响起了学生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门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