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表达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口头表达能力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处理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在教学中重“写”轻“说”外,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因素:
1. 受话语霸权的影响。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但在课堂对话中,教者紧紧攥着对话的主动权,往往是以裁判、法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究、讨论之中,我让你说你就得说,我说你错你就是错,我要你结束你就得结束。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小心地迎合教者的意愿,何以能畅所欲言呢?
2. 受教材编写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往往重视读、写的训练,忽视听、说的训练。翻开许多版本的小语教材,不难发现,“说话教学”的内容寥寥无几,有的虽在“作文教学”中涉及到一些说话的训练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还是侧重于书面语言训练;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但没有得到师生应有的重视,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相比,不仅分量小、考评少,而且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形成训练和评价序列。
3. 受评价体系的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很难看到改革给评价带来的变化。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仅仅以书面考试的分数为标准,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口头能力的考查。单一的评价形式,致使很多学生考试能得高分而口头表达却很差。再者,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写,只要学生在考试时能写出来就行,对能不能说、会不会说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4. 受课外积累的影响。课外积累尤其是“词语”的积累,是学生“遣词”的基本前提,没有课外积累,就谈不上“遣词”。然而农村学生课外读物数量和种类的奇缺,让他们缺少课外积累的机会,而课外阅读方法的不当,使他们的阅读没有起到真正的积累功效,这就导致学生说话词语贫乏。其次,农村学生单一的课余生活,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外积累。学生面对最多的就是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面的狭窄势必让学生少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自然也影响到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农村学校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虽然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基本能用普通话,但在课下的交流,仍然以方言为主,更有甚者,在课堂上也是一口方言,势必影响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依据学科特点,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一、 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说话
琵琶大师刘德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同样,只有自由、平等、宽松的课堂才会激起学生对话、交流的欲望。
学生普遍有怕出错的心理,对开口说话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老师再居高临下,学生想说、会说也不敢说,被无形地剥夺了说话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对话时,教师的语气应是商量的、探讨的,展开姿态是平等的、民主的,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话说完,变“即时评价”为“延时评价”。在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说话的欲望才旺盛,课堂对话才得以顺利进行。
二、 激发对话兴趣,让学生想说话
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它不断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练习,去对话。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防止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采取冷漠的态度,似乎知识的内容与他(她)毫无关系,就是缺乏感情教育的表现。”明确地提出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比如组词成文,教者提供词汇,让学生将这些词组成文说一句话、一段话;复述故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说话表演,创设各种对话情境,让学生用对话的形式演绎诸如借书、购买东西等过程……总之,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对话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造性对话。
三、 充实“前理解”,让学生说好话
所谓“前理解”,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特级教师周益民认为,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将越会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其实,学生的说话交流也是这样。学生没有“前理解”,对话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深度。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可以有力地帮助学生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充实“前理解”,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说好话,提高学生口头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例如,教学古诗时,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诗词,丰富学生的“前理解”。这样,学生拥有丰富的对话“资本”,在课堂内外便会产生巨大的交流欲望,交流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师生、生生的交流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四、 注重课外积累,让学生会说话
众所周知,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词汇,才能在对话中畅所欲言。贫乏的词汇,单调的知识体系,影响到学生的遣词造句,影响了学生的表达。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从课内外读物中积累。一直以来,学生都是为读而读,对书籍中的精彩语句也是过而不留,更没想到在交流中运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何谓“破”?就是在读书时要理解、要思考、要记忆,并有意识地把积累的词句移植到自己的交流对话中。此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应只局限于文学类读物,还应阅读科普、自然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积累。
2. 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即在现实生活中观看电影、电视,或者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学会倾听,听到生动形象的词语或者表意精彩的句子,有意识地记下来。日积月累,所得必然就多,遣词造句必然游刃有余。
此外,改革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很重要。传统的单一的笔试形式,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口头交际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可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以端正师生对口语交际的态度,提高其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体现,不仅是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广大语文教师不懈地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