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63

[ 李惠娟 文选 ]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 李惠娟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绽放出个性之花。
  《我叫足球》有这样一句话:“我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我请小朋友们先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问他们:“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许多孩子作恍然大悟状说:“原来足球最早是在我们中国踢起来的呀!真没想到!”我接着问:“现在你们知道足球是诞生在中国的,有什么感想呢?”有的学生说:“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中国,我很自豪!”有的学生说:“我们中国人真了不起,很多很多事物都是最先在中国诞生的,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正当大家沉浸在无比的自豪中时,有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读到这句话时,为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想到足球居然是最早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可是看看我们国家现在的足球吧,踢得并不好,甚至连世界杯的参赛资格都拿不到,我真为中国的足球而遗憾!”
  这个意外的声音给骄傲的小朋友泼了一盆冷水,可是泼得好极了。当我们许多成人还躺在过去的辉煌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天真无邪的孩子却看到了现今差距。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独特的音符!我禁不住称赞道:“听,陈珂说得多好呀!他说出了我们中国球迷的心声,中国是最早踢足球的国家,可现在却远远落在其他一些国家的后面了。这不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今天你可能是最棒的,但是如果不努力,说不准哪天你就落在人家后面了。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足球的明天会更好!”
  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发出了不同寻常的声音,这声音多么可贵,这样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孩子才真正拥有了个性的体验,个性的思考。他们不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受教师的牵制,而此时教师的沉默也是同样的可贵,我们退居台后才能让孩子张扬个性,发散思维。
  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多元化,决定了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必须体现在阅读主体的自主性上,体现在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地与文本对话的形式上,体现在学生是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会和感悟到作者所传达的感情与思想行为方式上。这就要求教师舍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深入理解、探究的氛围。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说的是一棵长在山顶的小松树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最高的,于是它嘲笑长在山脚的一棵大松树。
  当解读课文中“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这一段时,我问孩子:“读了这段话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你喜欢他吗?”许多孩子都批评小松树,说他没有礼貌,很骄傲,自认为是最高的,瞧不起大松树,真是一棵没有教养的小松树。可是有几个孩子却说:“我觉得小松树并没有瞧不起大松树的意思,他很小不懂事,以为自己长得高,并为自己能看到那么远而感到高兴,他叫大松树说不定也只是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如果有一天我能站在那么高的地方,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也会像他一样高兴的!他也很有礼貌地叫大松树‘朋友’了呀!”马上有小朋友反驳说:“他如果有礼貌,对长辈就应该称‘您’而不是‘你’。”课堂中有了小小的争论,我没有去打断学生,给了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新课程倡导生生平等对话,师生平等对话,师、生、教材平等对话,“平等”的观念如春风化雨,浸润了学生心灵。
  个性化阅读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学生的激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总之,一切应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据,以学生获得成长为前提,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价值取向为准绳,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在阅读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