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既要精心预设,也要重视生成。忽视生成的课堂往往缺少灵动。但如何有效生成,这又是一大难题。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生成的三点策略:
一、 立足文本,顺势生成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中含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要形成的重要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精心启发,引导学生自然生成。
案例1:《第八次》(苏教版三年级上)课堂教学片段
师: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布鲁斯王子哪些地方可能受了伤呢?
生:他的头可能流血了。
生:他的胸口可能中箭了。
生:他的膀子可能中刀了,疼得很。
师:我觉得身体上的伤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
生:(思考片刻,学生举手了)更重要的是心灵受了伤,这更可怕。
师:为什么?
生:心灵受伤了,就产生害怕心理,就不想再打仗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课文里写“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我从“唉声叹气”“几乎失去了信心”可以看出他心灵上受了伤。
师:你说得真好,请好好读一读这一段。
上述教学,教师立足文本,精心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布鲁斯王子身体上可能受了哪些伤,这还是浅层次的,是一种铺垫,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行的。学生的认识并不会有多大提高。因此,老师话锋一转,“我觉得身体上的伤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体会到了“心灵上的创伤”,且这种理解是联系课文关键词句展开的,这种生成是自然而然的,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二、由文及己,催发生成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对话,唤醒人性之美,从而催发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案例2:《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
师:“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抱我那样。”同学们,这一抱作者抱出了什么啊?(投影出示:儿子抱着母亲的画面)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往事的温馨回忆。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内心的无比难过。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对母亲无尽的爱。
生:这一抱,抱出了“我”深深的恨。
(满座愕然)
师:怎么抱出深深的恨?
生:“我”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没帮母亲分担重担,恨自己太不关心母亲。
师:噢,这“恨”实际上也包含了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同学们,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吗?大家都来一句真情告白吧!
生:母爱就是跑遍大街买回的生日卡。
生:妈,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永远爱您!
生:母爱就是冬天里一杯奶茶,温暖而又飘溢浓香!
生:母亲就是一棵大树,天天为我们遮风挡雨!
……
上述教学片段,教者巧妙地搭建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平台,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由文及己,掀起感情波澜,产生倾诉欲望。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如潮水奔涌,感恩的心如花绽放。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生成的,学生由作者的感恩之情,激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妙用误解,引领生成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未必都是完全正确的。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误解”,教师要在理解学生“幼稚”想法的基础上,及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巧妙点拨,引导有效生成。
案例3:《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探究的中心问题是“你认为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汇报时,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方认为王母残暴,一方认为王母公正无私,就像包公。课堂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见此情景,教者立即建议:
(1)再把文中描写王母娘娘神态、动作的语句细细揣摩一下。
(2)讨论一下“王母娘娘像包公吗”?
各小组朗读、讨论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甲方:王母娘娘心虽狠了点,但她是大义灭亲,因为织女犯了天条。
乙方(生1):织女没有错。所谓的天条,本身就不合理。
(生2):对,织女追求自由、幸福,天经地义。
甲方:王母娘娘是伤害了织女,但可以理解,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她是王母娘娘,当然要维护天条。
乙方:这“天条”是不对的,也要遵守吗?这不但不说明她铁面无私,相反恰恰说明她不明是非。
甲方:包公维护的封建王朝的“王法”中,也有不对的,而人们照样称他为“包青天”。
乙方:人们称他“包青天”,是赞颂他不畏权贵,为民做主。
师:对,过去的“王法”中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如果包公维护了这些不对的,而害了人民,当然也是不对的。但这样的事有没有听说过?
生:(齐答)没有!
师:所以说,王母娘娘是不可以和包公相提并论的。包公刚正不阿,保护的是人民,而王母娘娘……
生:(纷纷回答)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腐朽昏庸,不明是非……
上述教学,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误解”,教者及时捕捉生成性火花,紧紧围绕它进行巧妙地引导,把个人的、小组的探究活动延伸为全班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放大了生成效应,在师生多向互动中收获了教学的精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更重要的是教学信息的“重组者”,课堂教学因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的误解成为了有效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张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