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44

[ 杨怀芹 文选 ]   

开发课文意象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杨怀芹

  一、 课程内容“意象”开发缘由
  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应着力建构儿童语文学习文化,张扬儿童个性,发掘儿童潜能,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达到提升文化品位之目的。可执教者在教学中,往往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思维的触须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深处,脑海中只能留下抽象的符号,这样的教学活动不能说是很有效的。如果用文论知识作支撑,用意象思维来改变教材解读,那么就能触及语文活动的心理及动因,实施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二、 课程内容“意象”开发策略
  《天游峰的扫路人》“意象”开发教学案例:
  1.感知整体意象
  切入课题,播放天游峰录像。
  师: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儿的?
  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天游峰位于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溪北景区中心,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师:作者章武曾游览天游峰,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通过“留下怎样的印象”的叩问,抓住整体意象,感悟文章生成的动因,直逼文本语境,引出“隐性之意”,“冰山一角”得以显现。
  2.细读,感悟“意象内涵”
  镜头1:“天游峰”的险
  学生带着问题,把目光聚焦到天游峰的“险”。
  师:让我们一起聚焦问题之一——“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一起到书中寻找答案吧!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读,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读、自画、自悟)
  生:“险”。
  师:这短短的四十多个字,为什么能让你感受到险呢?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险?作者是怎么来表达的?
  生:“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一句中的 “抛”字,让人联想到石梯的陡峭——几乎是垂直而下。
  生:“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更凸显了石梯之“高”,高耸入云;石梯之“窄”,“窄”得风一吹就会断掉。
  师:这段文字中独到的比喻、大手笔的夸张堪称精妙,让我们声情并茂地读出天游峰的“险”。
  教者借助游览回忆、视频再现、心理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险峻”。
  镜头2:天游峰的“游人”
  借助天游峰的“险”的视觉冲击,聚焦游人的“胆战心惊”。
  生:我画的是第七自然段:“从上下一千八百多级”中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
  生:我从游人登山时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感受到天游峰的险峻、陡峭。
  抓住“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感受天游峰的“险”,更衬托出老人的自强不息。
  镜头3:扫路人的“外貌”
  师:出示文中的彩图,引导学生从直观上对这位老人进行了解——从画面中你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
  生:从他手中拿着的那把扫帚,可以知道他的职业是打扫天游峰石阶的。
  生:从他的微笑神态上,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
  生:“从褪色的衣服、棕色的运动鞋”的外貌描写感受到这是一位朴实、健康的老人。(读出老人的朴实)
  生:从“慈善、炯炯有神”体会到这是位很有精气神的老人。(指导读出老人有精气神)
  以上是文本细读。通过“天游峰、游人、扫路人” 这三组镜头,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整体意象步步推进、一气呵成,形成强烈的审美撞击力,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解读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及作者的酝思过程。
  3.回归,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就此话题展开小小的辩论。
  生:七十多岁的老人干这么重的体力活吃得消吗?我的爷爷六十岁就退休了,颐养晚年,天游峰的这位老人能不累吗 ?(指导读好“累”)
  生:老人的生活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像你非常喜欢一首歌,唱千百遍都不觉得累。(指导读好“不累”)
  ……
  师:是啊,艰辛的劳动让老人精神矍铄,生活的乐观使老人健康年轻。
  4.拓展、升华“意象精神空间”
  畅想“三十年后”。
  生:这是作者对老人的美好祝愿,作者坚信老人一定能活到100岁。
  生:树是鸟的家,天游峰是老人的家,作者什么时候来,老人准在这儿等他喝茶。
  师:是啊,老人把扫路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再重的工作,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环境,他也毫不畏惧;再苦的生活,他也怡然自乐。他是一位(齐读)——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分角色朗读老人和作者的对话,再一次感受老人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
  文本不是对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人在“精神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出来的生命体。”意象则是“人性化”并 “美化”了的“文本生命体”的集中体现。《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天游峰、游人、扫路人”就是富有生命意象的个体,它是人性的高度浓缩,折射出自强不息的信念。
  三、 课程内容“意象”开发的意义
  1.开发鲜活的语文知识
  从《天游峰的扫路人》意象叙事中,我们发现认知发展不能单靠概念化纯语义解释和记忆,更要靠认知图式的立体构建。当图式遭遇新的意象、意境,原来平衡的状态就被打破,立体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意象就在同化中产生认知的张力,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文本中单纯的字符就变成了可感的图像,抽象知识化成鲜活灵动的生命,而着眼于学生心灵的转变,恰恰是现代课程观的核心内涵。
  2.铺就言意生成之“桥”
  言意生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意象搭桥,同时把这座桥作为故事精神乃至作品生命的“文眼”。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叙事课文,解读这类作品,我们只要抓住意象,自然就顺着作者创作的触须触摸到文章的意蕴,就可以引领学生在意象叙事的文化背景下,在“文化语言”和“文化心理”“文本累积”和“学生经验”之间激活,使言意发生质的转变,生成新的言意。
  意象叙事可以使课堂更流畅自然,使学生思维更发散,它蕴含着超越的表现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语文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按照言语的生成规律,引入“意象叙事”等古文论知识,开发课程内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樊集小学】

开发课文意象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