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33

[ 韩静静 文选 ]   

浅析梁启超“求真”“求达”的作文教学观

◇ 韩静静

  如今的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问题是纠缠了很多年始终未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原因何在?是前人没有探索过这些问题还是前人已经探索,而我们忽视了这些研究成果?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以及《饮冰室专集——中学作文教学法》中阐述了自己主张学生作文“求真”、“求达”的作文教学思想。梁氏已经在作文教学领域做出了相当程度的探索,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有助于解决现今困扰师生的某些作文问题。
  梁启超认为,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求真、求达。梁启超把文章分为三种:记载之文、论辩之文、情感之文。他认为:“情感之文美术性含的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事。”
  一、求真
  所谓求真,即“事迹要真,写出来要逼真”。“凡作一篇记载之文,便要预备传到后来作可靠的史料,一面对事实负严正责任,一面对于读者负严正责任。学生初学作文时,给他这种观念,不惟把‘文德’的基础立的牢固,即以文体论也免了许多枝叶葛藤。”“真”是指有真的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凭空瞎想,捏造。他要求:“教师对于学生不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要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则通过普遍精密的观察得来。”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是文章的生命力,所以他首先强调“事迹要真”。但“真”不是像开发票或记账似的将事实一件一件地照原样写出,而是有所选择的。真实是文章的社会规范之一。指文章要有真实的内容,写文章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以虚构为手段的小说、戏剧等,在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时,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反映社会与历史的本质与时代特征;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散文写作,则要求情感真实。梁启超的“真”是指写作之前有生活的体验,文章内容要来源于生活体验,并符合生活本来面貌,这是对作“记载之文”的要求。课标中所要求的“真情实感”是“艺术真实”。
  现在,学生学得大多是散文,还有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被要求写得多是抒情类的散文,而写作要求却是写基于“生活真实”层面上的“真人真事”。在此现状之下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胡编乱造,学生作文失真。哪里出现了问题?本文从“真”的角度入手,思考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认清记载之文与情感之文的不同要求。
  梁启超要求做记载文“客观的忠实”、“预备传到后来作可靠的史料”这是对“记载之文”而言的,而不是对“情感之文”说的。如今学生的作文多是抒情类的散文,是“小文人语篇”,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情感之文”。有些教师不分文类,统一要求学生像记录“史实”一样写作文,这是不合法则的。我们应正确理解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而不应该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将他对“记载之文”的写作要求生硬地搬用作“情感之文”的写作要求。
  2.在“情感之文”的教学中给“虚构”一个光明的位置。
  学作“记载之文”是学作“情感之文”的基础。“情感之文”并不排斥梁启超对“记载之文”的“真”要求。只是这里的“真”由“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正是在充分了解“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辞海》中,虚构有两个意思:一是“凭空捏造”二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在塑造形象时,不是简单的摹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而是创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只有建构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构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学生的作文中,有一部分是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是不知道如何“虚构”的情况下的一种写作尝试。也有一部分是千篇一律虚构的没新意的故事。令人一看就是“假的”,这里的“假”有两种情况,比如一种是学生没有失去双亲的体验,写出的文章不符合客观规律,另一种是这类文章太多,使阅卷教师失去了被感动的可能性,是对这种无新意的故事的一种指责。错不在学生虚构了父母双亡的故事,而是错在这种千篇一律的故事内容。
  学生学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等等都是经过作家艺术加工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散文则是要求情感的真实。学生以这些范文为学习对象,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却必须写真人真事。这是学与用的严重脱节。学得是作家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却必须写真人真事。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如何真实地表达、再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写“生活真实”层面上的“真人真事”。学生也可以写文学性强的文章,(普通文与文学的界限不易划分尽管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能还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且不说要求学生写的是散文这种很难学会的文体,散文这种文体最大的特点是无特点,一般学生很难驾驭。不要让学生一味地抒情,这是文体或创作方向选择的偏差,我们让学生写得究竟是什么文体?
  3.理解“假大空”的真实含义。
  现在大多数人批评学生作文“假大空”。假话是失真失实的话。文章中出现假话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是作者粗心大意,不认真检查,凭想当然,搞错事实;另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意隐瞒真相,夸大造假。就是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也应该不说假话,应该使作品符合艺术真实的要求。
  空话是指内容空洞或者不能实现的话。文章中的空话是指内容空洞,又称“废话”。空话有多种形式:如一种意思翻来覆去申说;东拉西扯,在中心外面兜圈子;滥用套语,没有新鲜的内容;泛泛而述,不接触实质,等等。大话是指空洞而到处使用的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套话”。
  现在有些教师批评学生作文“假大空”,是建立在错误理解文章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符合虚构的,非“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真实”。另一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假。不能混淆这两种“假”。一面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另一面又要求学生写情感文。比如现在要求学生写情感文(像抒情性散文之类的,优秀作文多是具有文学性但是还不能步入文学文体中“散文”行列的文章。)却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这种文体与要求的错乱搭配,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是记载文的要求。
  二、求达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到:“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然后才能把思想传达给别人。传达给别人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作文时,往往心中有要说的话,没有说出;有时心中本不打算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有时将要说的话说错了;这就是手与脑不能一致作文。要不多,不少,不错才好。”第二,“令读者恰恰领会得我的原意。文章不好,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自己虽以为传达的不错,人家读了不能明了我的意思,或错会了我的意思,失去我的原意,乃至与愿意相反。所以传达须使自己的意思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被误解。”
  心中有了真实的原貌才能衡量所写出的文字是否能够传达出我的原意,才能在一次次的修改中进步。
  梁启超认为文章要“达”,所传达的恰如自己要说的,令读者领会自己的原意。而一些教师片面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在作文时堆砌一些词藻,而不顾“我的原意”。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没有“真”的东西时就要凭空想象好词好句表现脑海中虚造的东西。所以不管学生用什么词汇都难以生动地真实地再现他头脑中的那个东西,因为他头脑中的东西本来就是虚无飘渺的。本来学生对小草没有什么了解,只是有个印象,教师让学生写阳光下的小草,学生没有真实的观察,没有对小草的最基本了解,所以更没办法进行真实的“虚构”,只能捏造,构造他想象中的阳光下的小草。好文章不是看有多少好词好句,不是看故事内容是否感人。文章的基本标准是可以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再现事物的原貌。
  所以,先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根据自己的提炼,进行艺术加工最后能够完美地再现自己的生活体验。由“真”到“达”。真是达的基础,达是真的归宿。“真”是作文的基础,“达”是作文的目的。
  三、大匠可以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做文章的规矩是可以学习的,但是使文章感人就要有修辞技巧了,而修辞的技巧是要靠天赋的,是无法教的。教师只能教给学生作一篇符合规范的合格的文章,却不能教给学生做好文章。
  我们可以按照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实际需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如果要进行文学写作,那就光明正大地教给学生各种创作方法。
  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有了自己的思想内容才能进一步求达,就像有了模特,才能评论画像的逼真与否。如果没有模特,只空谈“逼真”,那“逼真”的标准也就无从说起了。
  所以综上所述,教师要弄清概念的真实含义,掌握作文的基本规矩,这样才能明确地指导学生,如果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必然会领着学生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学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2.
  [2]梁启超.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4.
  [3]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南帆.文学的纬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庄涛,胡敦骅,梁冠群.新版写作大辞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7]阎景翰,刘路.写作艺术大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浅析梁启超“求真”“求达”的作文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