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07

[ 徐武生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 徐武生

  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审美过程,许多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营构出来的情感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努力实现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教学目的。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一门必修科目,就是在大学,《大学语文》也是一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或公共必选课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美的教育。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一、以教材为依据,挖掘审美因素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大、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人物故事,那些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那些蕴藏着哲理的寓言,那些如诗如画的散文,都描写了许多美的人和事物,这些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之美。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教材挖掘审美因素,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美。
  (一)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语文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睡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象欲睡了。”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社会美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进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社会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灵美”、“精神美”、“人格美”等等,是指人的思想品格,理想情操等方面的美的素质。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地都在强烈地震动着人们的心灵。又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出的旷达超然;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的激越情怀;《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形“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三)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雷电颂》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电的磅礴气势,驰骋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景为情活,达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写景内外交织、抒情跌宕有致,并运用排比句与叠词叠句,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着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以实现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目的。
  二、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审美的渴求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感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衣以入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里不仅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深刻认识,而且倾吐着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的情绪活动。诱发学生的情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审美的渴求,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试想,如果以一个不相干的人,干着一件不相干的事,那么他怎么表达出特有的感情呢?教师的情感,又来源于对教材的理解。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才能受感染,才能获得自然美引起的愉悦、社会美给予的思想启迪、艺术美带来的丰富想象,才会产生浓郁的、真挚的情感,才能与学生撞击,才能寻找到激情点,从而感染、教育学生。实践证明,只有作者、教者、学者感情上的沟通,才能得到美的享受。以教《最后一课》为例,教学中应扣住“最后一课”这一艺术构思的激情点进行诱发。“最后一课”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向学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他们上课了。”这里的“柔和”和“严肃”二词的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抓住分析能充分揭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后不久,韩先生又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差不多同时说的两句的不同点,即多了一个定语“法语”,从这里可以领悟到韩麦尔先生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而愤慨的心理。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教师的讲话后,亡国之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懂得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这时,他的内心情感通过独白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四次是表现在快结束时,小弗朗士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文中传发的爱国情与学生被激活的感情自然融洽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三、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渠道,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发掘美育因素,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在朗读训练中体会音韵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训练方法。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发挥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样的名句,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这段文字参差错落的节奏美、和谐统一的声韵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二)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语言美
  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成了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比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诗人用词优美、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地之广,“染”字写出了枫叶颜色之绚烂,“漫”字写出了江面之宽阔,“透”字写出了江水之清澈。在贺敬之的《回延安》“手抓(捧)黄土我不放”一句中,一个“抓”字充分表现出诗人回到阔别十年魂牵梦绕的圣地延安,感到延安的一草一木是如此的亲切,当诗人的脚一踏上延安的土地便迫不急待地“抓”起黄土紧紧贴在心窝上,十分传神的写出诗人与延安间的深厚感情。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从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中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在媒体运用中领悟意境美
  文学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不同。文学形象诉之于人的感官的感觉因素都由语言描述,欣赏者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才能感觉到。这就是文学欣赏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留给了阅读者无比宽广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创造的余地。因此,利用视听媒介,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实现审美化的阅读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教《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飞扬,路旁的柳树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显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春”,总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挚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四)在板书设计中显现篇章结构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为配合教学的需要,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一种形式。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显现文章的篇章结构美,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如《药》的板书设计:
  一帧精美的板书,不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领略文章的脉络结构美,而且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在引发共鸣中品味思想情感美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空心思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美,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如《岳阳楼记》,它不仅由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凡响,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由于它所体现的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时时敲击着读者心弦,因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情只能在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在教学时,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所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心情的理解和认识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容易产生共鸣,这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着力点。这样学生对“迁客骚人”因环境的好坏,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便会产生认同和共鸣。这是学生理解作者一生追求的“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的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六)在实践操作中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美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都可提高创美能力。
  在课文学习中创造美,学习过程是非功过自我感知、领悟过程,偏向于生发新形象、新意识、新意义的过程。如林黛玉这个形象可引导从现代社会角度重新认识,再如表演、朗读也是对课文感知的创造。
  在作文中表现创造之美,学生在内在情感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感情融入来表现美和创造美。众多的高考满分作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为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充分发挥了创造的自由。因此教师应灵活多样地鼓励学生写作,如改写、续写、仿写训练、读写结合训练、自由式作文训练。
  在活动中创造美。每一个学生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都要进行交际活动,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语言美的空间。语言美,它不仅能准确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内容,而且能润滑人际关系,体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崇高美好的思想境界。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美的事物比比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去亲身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周晓痴.试论美育的情感性[J].教育研究,2002,(11).
  [2]谢丽玲.美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03).
  [3]丁志敏.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1).
  [4]刘会萍.论语文教学应遵循的美育原则[J].语文教学研究,2002,(10).
  [5]励志坚.阅读教学美育透诊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8).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