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每学期适当地安排几次作文让学生互相批阅,既能加快作文训练的速度,达到多做、快做、快改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考、判断和分析鉴赏能力,还能适当为语文教师“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学生“全员参与作文批阅”的思路和做法,应该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多年来已被不少语文教师所采用,并不是什么创新之举。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准备不充分,指导不得力,操作不得当,就会影响作文批阅质量,降低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可信度。要想使“全员参与作文批阅”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端正认识,消除观念上的误区
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白,让学生互相批阅作文,不仅仅是为了给教师本人“减负”,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不是为了偷懒、少干工作,而是为了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效率。如果教师有了“偷懒”的想法,学生也就会偷懒;如果教师不负责任,学生也就会反过来糊弄老师。在批改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不负责地胡改乱改甚至不改的现象,最后留给老师的是个不好收拾的烂摊子,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在这个练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负有指导、示范、监督、检查和反馈的责任,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应切实做好练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使这个练习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精心安排,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l.首先要提醒学生在练习前准备好红笔,以免批阅时出现笔色不一的问题。
2.要求左右相邻、前后相挨的两个组的同学互相交换作文本,对调批阅,使学生在批阅时不会产生顾虑,也便于教师了解批阅者是否负责任。同座的两三人可以共同批阅他们手中的两本作文,由字写得较好的一人执笔书写,另一方协助。也可由前后左右相邻的四人组成一个批阅小组,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按照老师的要求共同批阅手中的四篇作文。首先,每人初改一篇,然后相互轮换批阅;遇到疑难问题或产生分歧,可互相讨论或请教老师以求得共识;最后,由组长把关,确定每篇作文的批改意见。
3.做练习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批阅符号,让学生运用统一、规范的专用符号批改作文,并要求在批阅结束后写上阅号,打上分数,注明批阅时间,署上批阅人姓名等,做到格式和标准的统一,并且把这些符号和格式固定下来,让学生记熟记牢,以备以后继续使用。
4.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旁批”和“总批”两种批语的特点、作用及书写格式,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为将要批阅的作文下不同的批语。
5.对学生提出批阅的基本要求。比如,批阅时要认真、具体、全面,既要改正错别字和病句,更要指出文章在选材、内容、主题、思路、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建议。书写要规范、整齐,批语要准确恰当,灵活多样,打分要实事求是,高低适中等。
6.要求学生在写“总批”时首先打好草稿,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和病句,调整好句子顺序,做到表意准确,句意通畅,内容完整,格式正确,然后,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如果对此不做具体要求,作文本上就会出现龙飞凤舞、“张牙舞爪”的字体,出现格式不一、错别字迭出的“脏批”,出现逻辑混乱、文理不通、评价不当等让人无法卒读的“胡批”,让作文本的主人感到不满,无法接受,也会大大地降低这一练习的严肃性。
7.在做练习之前,教师首先要阅读十来篇未改的作文,对即将要批阅作文的文体、立意、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些基本标准去衡量自己所批阅的作文在各个方面的优劣得失。这一点在作文批阅的过程中尤其重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批改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8.在进行互批练习之前,教师需各挑选几篇写得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性评讲(或者和学生共同讨论评讲),使学生对本次作文的内容、特点和写法、改法有一个直观感性的了解,批阅时有一个参照系。这样,学生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也就心中有数了。
三、检查评估,了解批阅情况
作文互批练习完成后,教师要像平时写作文一样,及时将学生阅过的作文收上来,然后翻看浏览学生的批阅情况,找出批阅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个别问题,挑出批改质量较好的和较差的,并做好记载,写出教案,以备评讲时使用。
四、及时反馈、认真评讲
在翻阅了学生批改的作文,了解了批改情况后,教师要像平时评讲作文一样,抽时间向学生反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同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明确作文互批练习的目的、作用和具体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下次进行这样的练习打好基础,以达到总结经验、探索方法、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目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要求,大多属于普通的常规性要求,纯粹属于“技术”方面的要求,未免失之琐碎,没有什么新意。但如果不做好这些看似普通而琐碎的准备工作,就无法保证作文批改的质量,无法保证这一练习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做好以上几项工作的同时,还需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l.让学生互相批阅的作文要相对简单一些,好改一些,不宜选择那种不易判断、不好把握的文章,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很难保证批改质量。
2.作文互批练习的次数不宜太多,次数太多就会适得其反,每学期安排两三次即可。
3.这一练习不能太集中,最好在每学期初、中、末各安排一次。
笔者在所带的几届学生中都试行过作文互批练习,刚开始由于准备不足,监督不力,效果较差。后来总结了教训,找出了原因,改进了方法,加强了监督,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到了高二、高三阶段,学生在批阅作文时已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不但能按照老师规定的基本要求去做,而且还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批语中出现了不少佳批、妙批,有些同学的批改水平、质量已经超过了老师,说明有些同学的鉴赏评价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由此可见,只要认识到位,准备充分,要求明确,检查认真,反馈及时,使学生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形成制度,就一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