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02

[ 王明勤 文选 ]   

中学语文教学的“三自三导”法

◇ 王明勤

  十年前,新课改之前,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于突出老师主导作用而轻视学生主体作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自学潜能的开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和精诚合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笔者积极躬身于新课改,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三自三导”语文教学法,现将它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所谓“三自三导”语文教学法,就是师生在语文课堂交互活动中形成的以学生为主的自由提出问题、自由探究问题、自由解决问题并以老师为主的引导、疏导、开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提出并付诸实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有其积极的作用。
  “三自三导”语文教学法,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从思想认识上说,为了每位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思想感情上说,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发展的需要;从行为表现上说,把学习主动权以及话语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强化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以此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我们是怎样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呢?而且产生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每篇课文作为一个单位,一个流程,是因为有的课文用一堂课可以完成,有的用两堂课完成,甚至有的还要用三堂课、四堂课才能完成,因此我们没有把每一堂课作为一个单位、一个流程。这样做是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或相互关联,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比如,我们一般把学习每篇课文作为一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第二时段让学生自由探究问题,第三时段让学生自由解决问题。与三个时段相配合的是以老师为主的引导、疏导、开导三个方面。当然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替代老师开展引导、疏导、开导这三方面的工作。然后从三个时段相互联系中,把握该课的内容学习。
  第一时段: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是独自提出问题还是小组几个人合作提出问题,是一次性提几个问题还是分几次提问题等等,都因人而异,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因为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为什么第一时段要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呢?因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要想自己在语文课堂亮出自己所提的问题,特别是亮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就必须首先接触并认真阅读文本内容,而且必须主动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钻研文本内容,去发现问题,准备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来,展示自己的才智。这就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那种机械地干等老师的任务布置的被动局面,为学会学习开了一个好头。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一是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二是利于学生同时思维开拓,与时俱进,不束缚在别人的思维圈里挖金子;三是利于学生同时放开胆量,敢于挑战,不拘束在自己的胆小怕事的阴影里过日子。
  第二时段:学生自由探究问题
  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灵活选择。比如是独立探究还是合作探究,是齐头并进还是分开探究等等。这些做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它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精神,不断增强凝聚力。这就打破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一人说了算、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一言堂家长制的被动局面。
  第三时段:学生自由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是独立解决还是合作解决,是借助相关参考资料还是请教别人等等,学生可自由选择。这样既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又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利于培养学生团结进取的精神,使之走向全面发展。
  从以上过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时段的优势在于:一是便于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利于维持并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教学是在“要学”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的;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多种方式解决所学的内容,教学是在学生有意识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并完成的。三个时段一起形成了一个从肤浅走向深入的教学流程。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三自”的核心是强调并突出“自由”二字,当然不是“放任自流”。正因为是“自由”,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有的问题价值不高,有的问题深度不够,有的问题模糊不清、缺乏层次性;再如探讨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有的不对头,认识问题或推出结论偏颇片面甚至错误等等。正因如此,就必须有老师的“引导”“疏导”“开导”等“三导”去调控或控制学生的绝对自由,或者用“三导”教育学生学会自控,让学生在相对自由中发展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笔者提出的“三导”,是让我们语文老师自始至终都以参与者、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而且要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就整个动态而言,“三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学生的“三自”学习中,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了问题,老师的“三导”就要立即跟上并且到位,帮助他们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哪里有难解的问题,哪里就有“三导”的出现。就局部动态而言,“三导”在“三自”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一、引导
  “三导”中的“引导”,一般而且主要用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之前和之后。
  之前其作用是在学生未自由提出问题之前,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本,并根据作品不同体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角度)确定学习的内容、目标及其探究的主题及范围;至于学生未提出问题之前的引导,要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而逐渐淡化,也就是说当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或技巧时,老师的引导要淡化,甚至有的不用引导,让学生自己用眼观察,用脑判断,用语言表达,使之成为一个独特而会学的自我。之后其作用是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对自己所提的问题,对照主题,加以审视,看看所提的问题,其中哪些有用而且必要,有价值,哪些无效而且不需要,无价值;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等等;再看看所提的问题是否凌乱,若凌乱该怎样加以调整;是否具有层进性,若无递进,又该怎样再深入思考,使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现一定的递进性。通过上述一些“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目标、任务,避免走弯路;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重组问题,使之条理化、合理化、科学化;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反思,重新审视自己;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强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修正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二、疏导
  “三导”中的“疏导”,一般而且主要用于学生的“自由探究问题”和“自由解决问题”两个时段中,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解决学生在这两个时段中碰到的难题,帮助他们疏通梗塞,使之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顺畅而且顺利地进行下去,胜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生学习时遇到卡壳,确实需要老师帮助而且必须帮助时,老师要义不容辞,提供条件,因需要而疏导,这样才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使之渡过难关,走向成功;从老师疏导中,学生学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知识和经验。
  三、开导
  如果说上述的“引导”和“疏导”主要是解决学生智力问题的话,那么“三导”中的“开导”主要是用来解决学生非智力问题的。因为每个人在学习某个内容或完成某个任务时,不仅需要其智力方面的全力投入,也需要其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方面的努力支撑,而且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而且愉快地完成所面临的艰难任务。所以,“开导”这一环节是至为关键,不可或缺。
  既然如此关键,那么怎样“开导”学生呢?总的来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具体来说, 针对目前不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轻视、懈怠等情绪,把语文学习当成沉重的思想包袱,课堂上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胡扯瞎侃,据此我们应从生理、心理、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考虑并加以“开导”。开导中学生时要力争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其一,重视克服中学生的畏惧心理。当今的中学生正处于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既要承受来自家庭升学的压力,又要承受来自学校、社会的升学压力,更要承受来自自身的各科文化学习的压力,特别要承受繁重的作业操练,繁杂的课外作业训练,繁复的各科测试等。这些一起压在十几岁的中学生的头上,焉能压不垮!久而久之,他们一见课本,特别是一见语文课本,就害怕起来,更不必说是书中的一些艰深的内容。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的中学生,又怎能学好语文!对此,我们语文老师该怎么办?惟有开导,为他们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如可以从一些最容易的、最简单的、最明了的内容中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重新燃起学习欲望,激起学习兴趣,渐渐树立起学习意志,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
  其二,重新唤醒中学生的母语意识。母语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发挥了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巨大的作用——她既传承了并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明,又推动了并继续推动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推动了并继续推动着华夏儿女、子子孙孙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因此,学好我们的母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这些大道理,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向学生讲清楚,重新唤醒他们的母语意识,重新澄清他们对母语的模糊认识。我们还要从小道理中进行开导并帮助学生认清学习母语的重要性。比如一个人学好母语,可以直接得到感悟和思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还可以为学好其他科目和其他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丰富才智,也还可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及其文明作出自己的伟大贡献。这些道理一旦被中学生接受,一旦转化为坚定的母语信念,转化为真挚的母语情结,学生热爱并崇拜自己的母语,那就会在语文学习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三,重新点燃中学生的读书激情。人的进步,人的开放,人的贡献,人的超常等,无不与读书有关,无不与读书激情有关。因为读书小而言之可以益智健心,大而言之可以兴家强国,造福子孙,惠泽世界。同时读书也是智人与愚人的一道分水岭。既然读书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开导学生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读书的精神风貌。因为一个人的读书精神风貌怎么样,直接地反映这个人内心世界特别是其内心情感怎么样。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外在的和内在的压力太大、太重,由于对母语情感不那么深厚,因而缺乏读书激情,缺乏读书理想。这些都要通过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的耐心地开导,耐心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使之觉醒并觉悟起来。我们要用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特别是经典的文化思想开导他们,启发他们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激情,点燃理想,放飞才情,在充满大智慧、大人生的书海中遨游、探索、获取、奉献。
  其四,应该关注中学生的不同需求。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不同需求”,不是说要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而是说要尽量满足学生合情合理的需求,而当学生一些需求因为不合情合理得不到满足时,老师要做耐心的疏导和开导工作,让他们在情理面前心悦诚服,不能机械生硬地甚至简单粗暴地加以拒绝。在教授母语中,我们要从人文教育、个性发展、机会展示、情感投资等诸方面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之在语文学习中,用心去体味、去欣赏母语之美,用心去领悟、去鉴赏语文之美,让他们自我在精读文本、博览佳作中得到多方面的需求和满足,让他们自我精神世界里少一点愚昧,多一分智慧;少一点死板,多一分活力;少一点呆滞,多一分灵气。
  由以上介绍分析可见,“三自三导”语文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既改变了过去“预习干预”、“满堂追问”的“老师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又彰显了“自我感知”、“自觉提问”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教学策略;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的“三自三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