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590

[ 徐静 文选 ]   

论如何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徐静

  严重弊端
  当今教育界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教师使用的教学设备有了巨大的变化,而教师的教学模式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仍是落后的、陈旧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些教师却不顾母语学习的规律(语言学习重学习者的揣摩和“习得”),占去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探究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自己体味语言权力,而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换成规范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采用强势教学,把学生的“学”无情地挤到了一边。这种教与学的本末倒置,势必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毫无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即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行“合作学习”是消除“教”与“学”本末倒置弊端最有效的途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习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策略。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应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体味、自我习得,从而提升他们的知识认知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更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新课程推崇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及作用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内的学习个体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切磋,互相启发,得出一致的结论,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集思广益把文本的内涵揭示得更加丰富、完善,更能体现文本内在价值。
  它是一种新颖并具实效的教学改革理论与策略,使得小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问、自由讨论、敢于交流、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学会学习,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将“能力训练”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把“能力提高”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所以实行“合作学习”应该是消除“教”与“学”本末倒置弊端最有效的途径。
  (二)实施“合作学习”存在的困惑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被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际中,它在改革初受到广泛的关注,之后却被长期地搁置起来,只有在各类公开课和教学比武的时候才会依稀看到它的影子,所以合作学习多给人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感觉。那么真正的合作学习是怎样的?为了看清它的“容貌”,不妨让我们“跨出国门去看一看”。当然笔者所说的“跨出国门去看一看”不是指出国考察,而是指我们可以寻找有关书籍来间接体验,再从体验中得出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同样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惊喜。
  三、师生共探“源头”
  (一)教师“探”
  要让合作学习为我所用,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它,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并把其中的一些精彩内容介绍给学生,比如,笔者在认真阅读了《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一书之后,就把其中的《美国课堂上的快乐参与》、《个性飞扬的美国作文课》、《崇尚自主、合作、创新的德国自然课》、《重合作的英国数学课》等案例介绍给了学生。当笔者讲到“有的学生把事先画好的大幅纸背景贴到墙上,有的学生扮演剧中角色,有的配音……表演完了,小组全体同学集体上台谢幕,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时,同学们很是羡慕和渴望,不禁问:“我们为什么不那样上课?”“也行啊。”笔者虽然嘴上答应了,可心里却有点迷惘,毕竟合作学习对于大家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摸索着前进。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壮”起来,笔者不放过一切有“营养”的东西,除阅读相关书籍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听观摩课和参加交流会、研讨会,一有空闲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仔细阅读并写成心得体会。遇到优秀的案例和观摩课,笔者总是会及时和学生共享,学生也总是渴望笔者带给他们一些新鲜而有益的学习方式。
  广大教师除了要加强个人学习,还要发动集体的力量,要发挥整个教研组的大力量。语文教研组长可以将同学科的教师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之间要经常进行说课比赛或课本剧表演比赛,还可以进行学生习作评改比赛或进行国外教学学习心得评比。各位教师经过学习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有了这层学习铺垫,老师对合作学习已“心中有底”,开展起此类活动显得“轻车熟路”,能更好地为学生指明方向,从而为全面开展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二)学生“探”
  教师在努力探索“源头”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主动收集相关资料,要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可以利用暑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分工,几人一组,组长负责资料整理和汇报,其余组员主要从网上搜集资料。除了搜集资料外,每位学生还须写出体会心得,体会心得可以作为学习成果加以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师生合力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经过一番努力,老师和学生对合作学习都已“心中有谱”,但要唱好语文合作学习这支曲子却不甚容易。语文学习有它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语文内容都适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即合作学习不可滥用,如果滥用,结果会适得其反,那么它适用于语文学习中哪些情况呢?笔者结合学生的观点,概括出以下几点要义:
  (一)合作学习适用于“含金量”高的疑难问题
  高中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含金量”高的疑难问题,说它“含金量”高是因为它是课文的重点又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问题不达到“火候”是难以熔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使火烧得更旺一点。也就是说解答这种问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齐心协力,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老师的积极支持。例如《论语》的《沂水春风》篇中有这样的问题: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先收集资料再作讨论,经过筛选小组讨论所得,最终笔者选出了两种观点:一是孔子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产生归隐的思想;二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以礼治国”,曾皙所说的的景象是人们“主动向礼”的表现。持有这两种观点的学生的数量相差无几,究竟哪种观点更合乎情理,笔者特意设了一节辩论课,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作进一步探讨。结果辩论双方旗鼓相当,难分高下,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笔者点拨:看问题不可执著一面,人心是复杂的。经笔者一提醒,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新见解,认为晚年的孔子虽然依然对“礼治”充满向往,可精疲力竭的他已没有“力争”的锐气,产生了“独善其身”的念头。这节辩论课让笔者深深地感到:只有合作学习才会有这样的精彩,才能真正体现疑难问题的“含金量”。
  (二)合作学习适用在课本剧的排练上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适合做剧目的素材,但传统教学一般不排练课本剧,而多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大多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根本没有深入角色,这样的教学常以失败告终。新课程鼓励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表演,老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才;让他们既懂得合作,又懂得独立。课本剧的汇报表演特别能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所以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课文《鸿门宴》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安排学生排练课本剧“鸿门宴”,七位同学成立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刘邦、项羽、樊哙、张良、范增、项庄和项伯。要求学生利用小组的智慧认真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推敲人物的动作和姿态,表演既可尊重原著又鼓励创新。也许是因为从来没有排练过课本剧,所以同学们显得特别兴奋和认真,扮演起角色来几乎个个有板有眼,而且同学之间显得格外团结友爱。
  (三)合作学习适用于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课堂是灵动而实时生成的,教师随时要面临学生的质疑问难,当课堂教学出现“卡壳”而学生又各执一词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笔者在讲解《中庸之道》的时候,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鲁迅是反对中庸的,认为中庸是中国传统的‘国民劣根性’,需要加以批判和改造的。”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有点乱哄哄了。这颗思维炸弹让笔者有点措手不及,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合作、探究学习的良机吗?在笔者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开始讨论,刚好下课了,所以就留作课外小组讨论题。最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庸的理解,也明白了因为很难把握中庸之“不偏不倚”,所以现实生活里中庸之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中庸又存在向“乡愿”转化的可能,可以说“乡愿”人格的确是传统国民性的重要方面之一,鲁迅先生的反对是有缘由的,确切地说他批判的只是中庸之道的异化,即“伪中庸”。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使得课堂“卡壳”之处也亮出美丽的火花。
  (四)合作学习适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所以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往往不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缺点,而旁人却能“一眼识破”,所以对于别人的建议,我们要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博取众长”为我所用。要求参评学生在把习作交合作小组评改之前先自我修改,自改之后,再交合作小组讨论评改,集体评改之后再自改,最后交给老师审阅评述。这样不仅能使参评的学生获得了许多写作启示,未参评学生在评改他人习作的时候也能发现自己的习作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而深受提醒。所以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合作学习的要义不止这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以求进一步的发展。
  “合作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了缕缕春风,我们要借着这股春风,转变观念,落实改革,为学生开辟一片晴朗的天空,为教学赢得一个“春色满园”。
  

论如何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