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史记》作为经典走进高中选修教材,那么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如何进行选读,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什么?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结合《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从经典的高度去阅读它,并且沉溺其中,因为“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所以在选读中一要学习《史记》的文言知识;二要学习《史记》“文章大宗”的文学传统;三要学习《史记》蕴涵的历史文化。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史记>选读》所选文章大部分浅显易懂,对于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结合必修课文形成系统知识链,举一反三。而且编者也做了这方面的引导,如每一个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就是文言知识的归纳,分别为“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二)、被动句、宾语前置(一)、宾语前置(二)。
《史记》是传记文学典范,它同时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鲁迅曾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便是最好的明证。《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学习《<史记>选读》的文学写作技巧、风格、语言是选修第二大方面的内容。用墨如泼和惜字如金相结合是《史记》语言的一大特点。如《高祖本纪》中未央宫戏父的语言描写,《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和东城快战的场面描写等,司马迁都不惜笔墨;而《李将军列传》中:“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前人评曰:“‘前’‘止’数字,准确传神,富有韵味,犹一字千金。”《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佶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另外,《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这些对纠正学生作文语言贫乏、华而不实的弊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在叙事上司马迁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传记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个性特点。例如,教材选文《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的人物行动、对话简直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写尽了霸陵尉酒醉之后的势利情态和李广的落魄与无奈。又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场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的叙事技巧,写出有波澜的文章来。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史记》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学习《史记》蕴涵的历史文化是《<史记>选读》重要的内容之一。《<史记>选读》以人物传记为体例,应学习传记主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其价值取向,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史记>选读》通过眷顾楚国,不同流合污的屈原,在国家利益面前丢掉个人恩怨的廉颇、蔺相如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通过《太史公自序》告诉我们他的远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著精神;通过《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告诉我们仁义与残暴对得失天下的影响;通过《管仲列传》告诉我们治国安邦、顺民富民的道理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深入到文本中去,真正领会《<史记>选读》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对学生的品格修养、道德理想、精神追求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优秀文化典籍的学习将使学生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关注社会,关注历史,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史记>选读》教学要本着选修的编写意图,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既要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史记》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丁帆,杨九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