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57

  

如何打开阅读教学的瓶颈

◇ 徐林根 徐朝灿

  现代文大阅读是高考语文的传统试题,在高考卷中一直是重要板块。由于它题量大,分值高,题型复杂,主观性强,是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历来备受重视和关注。然而,由于本题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及其他各种原因,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得分率一直较低。本文即从这一现象和事实出发,思考分析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并试着探讨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一、问题所在
  应该说,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从文后四小题的设问角度看,一般涉及对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中形象的鉴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内容的分析、概括与综合、探究。所给文章并不深奥晦涩,设题点和考查角度也都紧扣《考纲》要求,但是多年来该题失分现象却十分严重。正如当下有人撰文所说,“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命题者拉开分数档次的‘杀手锏’,也是应试者失分的‘伤心岭’。”
  现代文大阅读失分严重已是有目共睹的普遍现象,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学生接触的阅读文本量太少、面很窄,因此在有的省份考生“有意避开文学文本”,对西方文学接触更少,视野很窄。因为接触得少,造成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偏弱。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没有阅读速度,又没有精读、品读的质量,阅读理解费时太多,效率还不高,而且还因为缺乏整体阅读意识导致读不全乃至读不懂文本。三是学生抓住有效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不足。四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题不准,答非所问;普遍存在着审题不清、扣题不紧、辞不达意等问题。
  这些问题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没有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没有阅读过程的反复体验,也不可能会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以致即使对于选文和命题路数并不感到陌生,也无论试题的难易与否,考生一样失分严重。许多考生在考场上莫衷一是,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饮恨‘考’场”,在心中留下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永远的遗憾。
  二、打开“瓶颈”的方法与策略
  (一)从《考纲》和题目设置特点出发,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方法和一般要领。
  高考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的大背景下,要求从《考纲》出发,研究考试的特点和要求,这是现实的,也是负责任的。而且,将此作为一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它还很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显得十分重要。
  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要领。因为高考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为提高现代文答题效率,强化“整体意识、文本意识、审题意识、规范意识、顺序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采取“分点作答”“扣点答题”是必需的,教给学生所谓的“答题技巧”也无可厚非。
  (二)着力提高学生阅读的一定能力和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教学和训练。
  方法和技巧最终还只是外在的、形式的,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举。任何方法和技巧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的问题。
  上海大学中文系李白坚教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教学和训练刻不容缓。这是解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关键和改革纠正阅读教学的瓶颈。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他们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主题、结构、意境的理解深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泛读作品的广度。作品读得多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强、速度也快。
  学生对某一篇作品的理解程度,会随着同类文章的阅读量而自然增长。教师即使将《孔乙己》讲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在此前此后自行多阅读几篇取材类似的鲁迅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等来得有利。因为这些阅读量的积累,将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起对鲁迅作品文字风格、故乡风情、思想意识、景物描绘、人物形象等的整体理解,这种全方位认知又将反过来加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理解和思索。其中整体理解和全方位认知及其反作用,正是语文学习最需要的心理程式。
  同样,老师将一篇作品中的某个词语即使讲解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在数篇作品中遇到同一个词语的重复阅读来得印象深刻。因为只有在不同文章的语境中,才能真正领会某个词语的普遍或者特殊意义。纯粹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得到能动的自行操作、自我认知和创造性思索。而看似粗浅的泛读,却已经在构筑他们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发生认识过程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精讲、少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扩大阅读。阅读文章的数量一定要大,涉及面一定要广,可以集古典、现代、当代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之大成。在大量而持续的阅读中,在不断的语文学习进程中,他们自会得到对于作品包括词语、结构、中心思想等各方面深层的认识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并在讨论和写作中进行消化。
  
  

如何打开阅读教学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