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24

[ 陈雪忠 文选 ]   

叩开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之门

◇ 陈雪忠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强化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理顺学习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反弹琵琶,叩开独特之门
  所谓的反弹琵琶,就是指逆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盖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要指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摆脱习惯性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不惟书,不惟上,不轻信、不迷信,使自己的头脑经常处于运转状态,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叩开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特之门。
  在阅读教学中“反弹琵琶”,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从早已习惯的学习方式中跳出来,产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向“公认”的结论挑战。例如在教学陆蠡的《囚绿记》时,有同学从文章的情节入手,进行“反弹琵琶”,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了质疑。他认为,既然常春藤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那么文中“我”的“囚绿”的行为,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扼杀。因此,从“囚绿”到“放绿”这一过程的主体看,文章的主旨应该归结为:“人性的迷失与回归”。此外,我们还可以挖掘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在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反弹出新。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有同学根据文本中“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一句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驴”的悲剧固然与自己的“无能”有关,但若不是“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它也不会被“断喉”“尽肉”,落得“魂断异乡”的悲惨结局。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领导者要知人善任,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姑且不论这些见解是否正确,但是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启发想象,叩开探求之门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语文课文充盈着联想和想象,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叩开阅读教学的探求之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的空白点及矛盾的交合点来诱发学生联想、想象,以获得对作品内容的完整理解,从而把握作品真实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内容的领悟。比如学习《与朱元思书》,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朱元思收到吴均的来信后的心情和想法,让学生以朱元思的身份给吴均回一封信,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怀;也可以设想朱元思收到吴均的信后,泛舟富春江,想象他面对美丽如画的富春山水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文章主旨的兴趣,理解吴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把握文章的人文内涵。启发想象,使学生能“坐于室而见海,处于今而论久远”,在再现作品的过程中既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又有效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变换角度,叩开发散之门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发散中创新。如教学《岳阳楼记》,就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既然课文在第二部分已经写到洞庭湖胜状,为什么又在第三、第四部分详写“迁客骚人”登楼时所见的“阴雨霏霏”和“春明景和”的景色呢?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得出如下结论:(1)详写这两节,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以便引出下文“古仁人之心”,从而表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2)迁客骚人的登楼所见,是作者想象之景,与上文所说的“前人之述”的实景不同,是对“前人之述”的补充。(3)迁客骚人的登楼所见,与滕子京当年遭遇的情境相契合,有利于激发滕子京的共鸣,暗含着作者对他的规劝之意……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
  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就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箱子”里走出来,不满足课文现有的结论,去寻找问题的第二个答案。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时,不能满足于“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帮凶和走狗”等“既定”的答案,而应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从文中那些无聊的围观者、从“受害者”赫留金的言行(如:不瞒您说,……我弟弟就在当宪兵。)中去寻找新的发现,进一步认识到:文章揭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奥楚蔑洛夫是这些小人物的写照;奥楚蔑洛夫的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弱点等等。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比较分析,叩开深刻之门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一些复杂的事物只有借助于比较,通过辨别相同属性的异同或高低,才能显示出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各自的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深刻的认识。比较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很好地增进思维的深刻性,叩开阅读的深刻之门。
  我们可以把语文教材中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如苏教版教材中同样写雪的诗文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以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是写雪,但由于作者的心情不同,处境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也截然不同。同样是贬谪的文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流露的感情与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现的情怀也不一样,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对比: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境旷达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却被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所感染,“以物喜”,“以已悲”,联想到自己戴罪“为僇人”的抑郁和惶恐。
  我们还可以把课内篇目延伸到课外篇目,从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找到互文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顺势、顺时地导向课外。学生在学习了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后,往往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该作家,并产生进一步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愿望,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教材中的文章与该作家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拓展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学习了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学生了解了朱自清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的散文风格后,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绿》、《荷塘月色》等散文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全面了解朱自清先生,领悟其作品除了清新、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外,还有一类以写景见长,浓艳绮丽的风格,从而体会作家创造风格的多样性,加深思维的深度。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更提高了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袤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叩开阅读教学的思维之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阅读教学的诸环节之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切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叩开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