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效益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运用。笔者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接触到“有效教学”的理念,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和谐课堂文化的建立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架子,带着民主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之间多元互动,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
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下,学生拥有和体验到做人的全部,享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他们始终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师生和谐对话交流中学习、领悟、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创造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他们真正变成课堂与文本对话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一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爱,不只是一个字,爱学生要讲究技巧,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叛逆者”。二是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老师上课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善于运用激情语言,激起学生互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注意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他们在互动中竞争,在互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共同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互动中树立学习成功者的自信。三是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教师要迅速、敏捷而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果断地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具备了教学智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纵横驰骋,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四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多给学生一点读书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次表达倾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份体验成果的喜悦。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建构、培智育能养心的主渠道。选择优化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
牢记学习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都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尽可能减少自己教学的时空占领,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自主评价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从事自主学习活动。
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学不光考虑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内容,达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运用崭新的教学形式去表现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有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极探索应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个性化教学方式,形成独特性、多样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是科学性、艺术性与哲学性的统一体。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说教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但就同等条件下教学同一类课文而言,必然有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是要致力于寻找这种最优化的行为方式。由于教学因素的多样性,教学模式也呈多样化,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只要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充分展示教学主体个性,有创造性,使师生双方有所发展或进步,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推崇的。教师应标举新课程的价值观,努力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或教学片段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构建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能。
三、教师角色的创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是文本对话的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以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身份出现,把“灌输”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正常磨练,从而导致学生人格的异化——趋向工具型和畸形化。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沟通,教学主体的双方是平等合作的伙伴,是在“思考”的旗帜下参与文本的对话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展示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自身成长和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愉悦和幸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价值。
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促进者。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文盲”一词不再是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从“教会”转向“会教”——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建构的主人。
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极为重要,引领的内容在于实现教育的价值:学会生存的本领和如何做人——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的方式可表现为一种帮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内容与目标,寻找学习资源,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信息,反思学习问题,激发学习潜能,张扬积极个性,关注个体发展;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拽着他走,而是唤起他不断攀登的内在动力;可以表现为一种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师应该是教育创新开拓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创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教师,有效教学更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自觉实现从“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角色的转变,坚持以研究者的心态走进语文课程,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关注自身和学生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
总之,“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