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598

[ 杨刚 文选 ]   

新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

◇ 杨刚

  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文化情操,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读”“悟”“想”“品”“用”五步曲的教学,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英国诗人培根在《论读书》中曾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凝结着美好的情感,蕴涵着深厚的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古代生活画卷,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欣赏价值。这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就古典诗词的教学谈一谈个人的一点拙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读——读文本
  “文章不厌百回读”,诗歌更是如此,它是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具有极高的格律美和音乐美。要领略这种美,就离不开对诗歌的倾情诵读。这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作者情感。基于这一理念要反复进行对作品的朗读。如《赠汪伦》,通过反复阅读不难领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这同时也可以为下文进一步体验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悟——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诗歌也不例外。它有别于其他文体最显著的优点就在于它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所有的情感中,诗的感情是铀,因此它作为一种高雅的语言艺术,欣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诗歌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而要再三咀嚼,仔细体会,深入挖掘,领会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与深意。而我们在教授时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去感悟:
  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句。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表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阅读时一旦抓住了诗眼,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比如《望岳》,阅读时抓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不难悟出作者的情感与意图了。
  其次,有些作品还可以从体裁上分析。古诗中有许多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生活诗、怀物咏史、即事感怀诗等,作者常常通过对景物或相应事件的描述去寄托自己的情怀。如《过故人庄》,通过诗人对优美景物的描写读者不难悟出诗人与朋友间的真挚感情。
  此外,还可结合作者的遭遇和写作背景领悟诗歌表达的感情。如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可用这种方法。
  三、想——想意境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浓郁深远的意境美。它是诗歌最美妙的境界,要多美就有多美。这里所谓的意境就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描写事物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而想象是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体会诗歌的意境,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设身处地的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一环节可以采用图画法、镜头拍摄法、描写法等,在《使至塞上》中笔者让学生采用了画和写的方式进行创造、想象,这样既培养了创作热情又将自己融进这种情景境之中,可谓“一石二鸟”。
  四、品——品特色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的语言被称为钻石。而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更以其高超的艺术特色为人们所传诵。因此品味特色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要品味诗歌语言的内涵。诗歌语言言简意丰,鉴赏时不仅要逐字逐句仔细推敲,更要反复思考找出传神的诗眼。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要抓住“闹”去分析。它能达到意境全出变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次,让学生了解从抒情角度看,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有借古抒怀、借古喻今。从修辞角度看,重点要掌握比喻、拟人、对偶等。从表现手法看,主要了解象征、对比、衬托、想象、用典等。含蓄委婉、隐喻象征等手法都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
  五、用——“为我用”
  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应用和创作。学生对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有了一定了解后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引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以“诚信”为话题进行作文时学生就可直接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题去写作。此外还可化用古诗词,比如以“学校生活”为话题,可以指导学生拟题“少年也识愁滋味”“春风也度玉门关”等。
  通过以上“读”“悟”“想”“品”“用”五步曲的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潜力,唤醒了他们的诗词感知能力,学生不再对诗歌的鉴赏有心怀畏惧,也被诗歌所蕴涵的美所折服了,这样教师的“教”也就轻松了。
  

新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