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587

[ 王红 文选 ]   

品出古文的“文学味”

◇ 王红

  学习文言文,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转化为能力更为重要。对阅读文言文而言,这种能力不仅指能疏通文句,还包括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乃至对文中人物能作评价,对表现手法能作鉴赏等,而这些恰恰是不少学生所欠缺的,也是许多老师教授文言文时忽略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咏雪》一文的教学设计谈起,探讨如何把文言文上得也有“文学味”。
  笔者在教学《咏雪》这篇短小的文言文时,作了如下的设计,尝试把“文”和“言”的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了解“咏雪之事”——读课文,初知文意
  一读——读准字音:差chà、骤zhòu、拟nǐ、奕yì。二读——读出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读——叙述故事: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看通课文大意,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复述故事,强调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集(聚会)、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为后文的赏析做铺垫。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优秀作品,并有相当的注释,学生可据此自主学习,在明白大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一定要读得朗朗上口,最好能读出语感。然后对学生有疑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重点、难点精选的字词的意思、用法当堂学会翻译。
  二、赏析“咏雪之句”——品形象,寻找美点
  文中两个咏雪之句各自有何妙处?(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把雪比作盐,主要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形容,确实有些形似,但它只是说出了“雪骤”之前刚下小雪时的状态,与“骤”下“纷纷”大雪的情景不符;况且把雪比作盐有点俗气,语言缺少一种雅致的美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把雪比作柳絮,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来说都极其相似,灰白色的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正如柳絮趁风飞舞,这种情景令人陶醉;更美妙的是,它表达了一种优雅的意境,漫天飞舞的柳絮让人联想到了春天的温暖,真乃是以春景写冬景的佳句,这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咏雪绝句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前一句,此句妙喻既有形似又有神似,当是更胜一筹。
  三、走近“咏雪之人”——析语言,探讨个性
  讨论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后再以不同的语气朗读)。
  1.上面两个咏雪之人分别是谁(明确人物身份),从他们说话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们有何个性?
  谢朗:从谢太傅话音刚落他即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之句,可以看到一个才思敏捷、聪颖机智的翩翩少年形象;而从“差可拟”这几个词又可看出他的率真和急躁,思考问题还不成熟,甚至有些不自信。
  谢道韫:从“未若”二字可以看出,谢道韫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显得自信从容;而能吟出“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满腹学识、优雅稳重的才女形象。
  2.对他们两人的表现谢太傅持何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太傅(谢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对两个后生的表现,谢太傅没有说话,只是“大笑乐”,也许是他不便对谁做出褒贬,同时为两个后生的才学感到高兴;又或许是善笑谢朗的率真,赞笑谢道韫的才华——从一“笑”字,便可看出一个慈祥可亲的长辈形象;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谢太傅“欣然”召集大家讲解诗文,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能有这样的雅兴来做这样的雅事,岂能不“乐”?——从一“乐”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儒雅脱俗、气度非凡的文人雅士形象。
  四、感受“咏雪之情”——说环境,烘托氛围
  从以上的几个人物我们了解到,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即有学问的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文中是如何描写雪天环境的,这种环境对家族里“咏雪”的氛围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感悟)?
  雪天环境:寒雪日、雪骤——寒冷的、下着大雪的天气,一“寒”字和一“骤”字,精炼地描写了一个天寒地冻、粉妆玉砌的美妙的雪的世界。
  作用:简短的几个字,精妙之极——交代了“咏雪”的背景,为“咏雪之事”做铺垫;又为“咏雪之句”提供了素材;更让“咏雪之人”展示了才华。屋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一家人聚在一起讲解诗文,老少同乐,让人倍感家庭的温馨,烘托出了浓浓的“咏雪之情”。
  在数千年文言文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美古文,它们或韵或散,或律或绝,或气势磅礴,或娟秀隽永,真是五彩斑斓,绚烂多姿。这些古典美文如清流一般清澈湍急,滋养着多少的华夏子孙。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掘蕴含在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其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去品析文言的味道,让美的花朵绽放出来,那么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受到古文字的美,上出来的课才有“文学味”。
  

品出古文的“文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