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04

[ 严学俊 文选 ]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看的能力

◇ 严学俊

  语文能力,一般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忽视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看的能力。有人认为,看就是读,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交集,但不完全重合。看和听说读写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听说读写都离不了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看,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从而重视起看的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②观察并加以判断;③访问;④对待;⑤诊治;⑥照料;⑦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⑧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语文教学中看的能力,主要指前面两种,这两种看的能力贯穿语文课的始终。课前的观察积累,预习自学,需要看;听老师讲课,寻找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需要看;最后,练习提高,巩固记忆,还需要看。
  看什么?从《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7~9年级)的几大板块来说,看的内涵不同:(一)识字与写字。看生字的间架结构,看名家字帖。(二)阅读。养成默读的习惯(这就是看),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这又是看)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笔者觉得这还是看,是深层次的看,是看中的思考和判断)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三)写作。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这也是看)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四)口语交际。能注意(也应该是看清)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又是看清)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五)综合性学习。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标、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离开看,综合性学习几乎无法实施)。
  以上是有代表性的看,其实语文四大板块中,哪一块都离不了看。但是,不同的板块,看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看是注视、观察和判断。例如,“他一下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里的看就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看,它包含了观察、分析、判断。苏教版《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品类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使人目不暇接,耳不胜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具有较强的视听能力,即做到古人所说的“耳聪目明”,该有多么重要。视听时必须目不转睛地看,聚精会神地听。由此可以看出看是听的前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看的能力,视听活动难以实施。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这里的“读”恐怕也是以看为主。生活中,我们就有好多学生与人交流时,不会看——盯着对方看;不敢看——目光左躲右闪。如果不会看,就会影响交流或者听话的效果。这就是看的能力欠缺的表现。其实语文课有明确的要求,在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正视对方,目光自然。
  在阅读教学中,看是默读,是浏览,是思考,是寻找。开始讲授新课文时,我们总习惯让学生把课文看一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时候如果我们读课文,而不是用眼睛看的话,会在语音、语气、语调上考虑比较多,反而不利于寻找、提炼、概括。分析课文时,教师总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时候也不宜大声地读,读出声影响思考,影响答案的寻找和归纳。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把课文完整地看一遍,这时候的看,就是默读,就是巩固记忆的过程。静下心来,看一看,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例如,教师讲授《往事依依》这篇课文,导入后让学生看课文,要求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初步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教师读讲课文时,比如第五段,教师可能会设计这些问题:第五段写什么;可以分为几层;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描摹老师讲课情态的语句,并谈一谈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应该一边看书,一边寻找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然后综合分析,最后概括总结。有些学生就没有这样的习惯,他总是要读出声来,既影响同学也影响自己。有时候光顾读课文,并没有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这时候看就是浏览,就是思考,就是分析,就是寻找,就是概括。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有些同学都上中学了,还是不会默读,连考试时都读出声来,这就是看的能力欠缺的又一表现。
  写作中的看,就是观察。写作和看的关系更加紧密,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映生活,就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朱自清没有对父亲送行情景的仔细观察,就写不出感人至深的《背影》,没有对春天自然景观的仔细观察,就写不出诗情画意的《春》。写作前要看看提供的材料,要看看提出的要求。写作时要看看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匀称,材料和观点是否一致,字迹是否潦草,语义是否顺畅,前后句是否连贯。写作后要看看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病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看的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看的兴趣,养成看的习惯。例如,笔者会经常问学生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今天你看了吗?二是,今天他(她,它)变了吗?让学生说说今天的家长,今天的老师,今天的同学,今天校园的环境,或者校园里某一个具体的花圃。经常问,突然问,学生担心被老师问住,就不能不看,他们会有意无意地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再比如笔者会让学生练对视,看谁看对方最自然。笔者会发一篇文章,让学生浏览,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完,并且能说出大意或情节。笔者会印发几篇文章,每篇文章交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笔者还会把学生的观察日记拿出来读,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看得仔细,写得具体。这样时时处处激励学生,学生看的热情空前高涨。随着学生看的兴趣逐渐加浓,看的范围逐渐广阔,看的能力逐渐提高,看就成为一种习惯。社会、自然、人生都进入了他们的视界。大到社会,小到自我;高到天空,低到河流。尽入眼帘,尽入心中,尽入笔底。其次还要教给学生看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板块中,看的要求和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在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中,这种看就是生活化的看,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看,看对方的眼神,看对方的肢体语言。既要看过程,还要看细节。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找段首句、关键句、过渡句、中心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按所提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看。如果要找修辞句,你就要看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找好词,你就要看那些动词形容词、修饰限制的词、活用的词、褒贬化用的词;如果找好句,你就要看描写生动的、内涵丰富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在写作教学中,就要学生看写作的对象。如果是人物,就要看人物的外貌、神态,看人物的动作。看人物所在的环境,所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是景物,就要从不同角度去看,俯视仰视平视;按不同顺序去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当然,这些看的方法会分解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分解渗透在不同的语文教学板块中,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看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看必不可少,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而且,它是听说读写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看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算真正提高了。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