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40

[ 谌艺玲 文选 ]   

课文.诵读.作文

◇ 谌艺玲

  目前,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作文分值几乎占了总分值的半壁江山,可见写作的地位之重,正所谓“得作文者得天下”。但从学生中流传的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来看,写作文成为学生第二头痛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效果显然不容乐观。下面就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如何改善这一状况,略陈管见。
  一、当前作文教学之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作文是写出来的”的观念支配下,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后加以大量的写作练习。于是我们精心设计了种种如何开头、怎样结尾的技巧,布置学生写日记、交周记……学生简直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但是我们得到的回报呢?不是学生成功的喜悦,而是失望。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语言痛苦”——表达不清、表达不出、表达不美、表达有错、表达无情等。学生的写作水平跟我们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以致每次改作文都是一次痛不欲生的煎熬。
  朱伯石在《现代写作学》中说:“所谓写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巴金在《谈我的散文》中说:“从小就读过不少散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的话可以看作是对如何写好作文的一个极佳阐释——语言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再多的写作技巧指导也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宋儒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对当前作文的困境有所突破,我们还是要回到根本上来,通过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让作文源头活水汩汩而来。
  二、解决作文教学困境之对策
  如何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呢?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据统计,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诵读”一词分别出现了2次、18次和13次,不难看出语文新课程对于“诵读”表现出来的特别的爱。
  诵读是指:“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呢?笔者经过实践,在教学中初步总结出“三步式”诵读法,简而言之是通过“词的运用——句的仿写——文段写作技巧的迁移运用”三个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地让学生诵读相应的典范文本,通过语言的积累模仿,最终达到作文能力的提高。
  以初中学习阶段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初一期间,让学生诵读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丰富语言的积累量,掌握词的运用。古人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其用字之传神,至今为人所称道。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绝大多数文词优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其用词的准确、生动、传神。如,诵读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村庄”的“卧”,有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我的心里总是卧着些阴影”、“家乡颓败的老屋墙头上卧着新生的青苔”这样的妙句;还有《口技》中形容声音之繁复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学生巧妙地将它迁移到描写超市货品之多,“正逢春节,超市里人头攒动,物品繁多,真可谓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词语,让学生逐一品味诵读,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的印象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如《山中访友》中出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桥、一去不返的逝川、古老而坚韧的灵魂、青翠的手势、洁白的身影、憔悴的天空、湛蓝的笑容、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清澈的禅心、纯洁少年、精致的纹理、神秘的手相”等短语,学生较为陌生,通过诵读加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也就加强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就应该在“披文”两字上下功夫。
  第二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初二期间,诵读课文中的经典句式,通过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从教材中找出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排比句、富有鼓舞作用的哲理句和富有逻辑层次的语句等,让学生品味诵读,在理解其语言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学会仿句,并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创造新句。
  比如,在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的过程中,让学生诵读比喻排比句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指导学生抓住其比喻、排比的特点进行仿写,学生也能写出:“童年是一支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之类的佳句;又如,根据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诵读品味其句式特点后,有学生便仿写出句段:“不必说细长清澈的溪流,繁茂的树木,美丽的鲜花,绿油油的小草;也不必说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绵延的群山,灿烂的阳光;单是清新的空气中酝酿的扑鼻的花香,就让你流连忘返。”
  第三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到了初三阶段,从学生所学的课文中精选诵读段落,丰富学生的文章范例,掌握文段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比如,教授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应注意让学生诵读鲁提辖打死镇关西的那三拳的描写,领悟将动作描写具体形象化的方法;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让学生诵读其中的环境描写,领悟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会在记叙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时插入景物的描写。
  笔者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着重让学生诵读描写春景的五幅图画,使其领悟到景物描写应抓住特征,使用修辞,融入情感,多角度多感官去刻画的技巧。之后,学生在对《春》诵读的基础上,用其中的词语写下了题为《夏花》的作文:
  看吧,这一片花海,一片艳紫色的花儿缀在这大片的嫩绿中,像一群群戴白色小帽的紫衣姑娘在绿间捉迷藏,她们在欢笑,在歌唱,在歌颂这快乐的夏天。
  仔细看看,一穗紫花如一串小小的风铃,上面泛着点点光芒,这是阳光赐予他们的笑容。
  再看这瓣瓣小花,嫩嫩的,像新生宝宝的脸颊,让人忍不住上前云亲吻。淡淡的芳香溜到心里,这香味似乎也是紫的,是梦幻一般的。紫把一群蜂儿、蝶儿招引来了,它们和花儿一起玩耍,一起享受这美妙的盛夏。
  远处几丛小树也在笑,把一个个笑脸映在了如镜的湖面上。由那清澄的湖水往上看,几只鸟儿在追逐打闹,好不热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重视语文课本中名家名篇的诵读。学生自然成诵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魅力的过程,也就是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文质兼美”的过程。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多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写起作文来,就会如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五中所云:“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学生作文“语言痛苦”的现状、原因及克服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09,(01).
  [2]童志斌.朗读、背诵与诵读[J].语言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01).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课文.诵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