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导入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多种形式、教师是主体。教师在新课导入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喧宾夺主,不分主次;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过分地去追求个性化。因此,有效导入必须遵循鲜明性、预设性、连贯性、简明性、灵活性的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来进行有效的导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前言
“假如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语文课堂导入则更是艺术中的艺术。”[1]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有效的导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过程,让导入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做好开路先锋。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导入不仅要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活跃,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笔者针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途径和策略。
二、课堂导入及其特点
(一)课堂导入
“导”者,引导,开导,疏通之意;“入”者,由外至内,进入也。课文的“导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引导、疏通,让学生能进入文本,品读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课堂导入,一般指的是在新课刚开始到正式进入新课内容前,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一个总称。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指的是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前,教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课堂导入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作用,使新旧知识在逻辑上能够有效的衔接。正如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说过:“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的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所以导入这一环节如果抓得好,能使学生快速地建立起知识上的联系,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情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界,使他们的注意力也集中到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上,并让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指导学生娴熟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力。
(二)课堂导入的特点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被誉为课堂教学交响乐的序曲,虽然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其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可小觑的,甚至还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导入的地位不可轻视,它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特殊部分也有着自己自身的一些特点。
1.导入要紧紧抓住教学的内容
良好的课堂导入,其内容和形式都应该与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密切的甚至是直接的关系,不仅仅是在人、事、物上的相关,也包括场景与情绪的相似。如果导入与文本能够有效衔接的话,则有利于保持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果仅仅只注重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而忽视切题的主要任务,为导入而导入,结果只能使导入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导致语文性与教学性荡然无存。因此,一堂精彩语文课的有效导入既要有趣味性,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同时还要保证语文性与教学性。
2.导入应短小精悍
虽然课堂导入的作用很大,但它毕竟不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它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如果对课堂导入的时间不加控制,任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即使是最好的导入都会削弱主体内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真正精彩的课堂导入,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表现,也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是应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两句恰当的言语,就能增添一堂课的风采。
3.导入应有多种形式
课堂导入的形式要别具一格,丰富多彩,要因教材而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展现形式。若是长时间地只采用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入的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要求需要设计不同的导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效率。
4.教师是导入的主体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就无足轻重了。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通过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来保证,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典型地体现在课堂的导入这一环节上。我们看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学生无论表现得多么出彩,其导入大部分都是由老师来掌控的,因此,也就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三、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导入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1.喧宾夺主,不分主次
每堂语文课都应该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可能偏重于知识性或工具性的把握,有的可能偏重于过程性或体验性的尝试,有的可能偏重于情感性或感受性的体悟。作为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把课文的重点突显出来。有些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没有把导入和明确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如,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她先让学生欣赏许多荷塘美景,然后自己大段大段地描述世界各地的美景。一张张幻灯片过后,学生看得高兴,课堂气氛很热烈,可学生都在忙着讨论自己所见的美景了,教师不仅花了很大的精力才将他们拉入课文教学中来,而且还偏离了教学主题。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形势突变,时局动荡,因而他“心里像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所以开篇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关涉全篇的句子。“颇不宁静”,不仅提示了作者灵魂深处的矛盾与苦闷,交代了去荷塘寻求解脱的缘由,更为后文书写那种淡淡的喜悦与哀愁作了铺垫。作者何以“颇不宁静”?一句话,国事所使,社会矛盾所致。教师如果能从这句话导入课文,无疑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开启作品情感之门的钥匙,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朱先生那种忧以天下、乐以国家的火热情怀和高洁人格。
2.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教师设计导语的目的是想借助导语创设一定的气氛,或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有的老师却做一些矫情的开场白,侃侃而谈大道理。这种演说式的长篇大论花费了教师不少功夫,学生却听得晕头转向,不能一下明白教师的目的何在,更不能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如,有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寓言》时,侃侃而谈人生哲理,语言缺乏启发性,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自然对教学内容就渐渐失去了兴趣。
3.过分地去追求个性化的特点
教师过分地去追求个性化,容易背离导入的目的。有的教师在导入时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把导入变成了个人的展示舞台,学生看得欢快,但是对理解课文的内容无益;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比较开放,尤其喜欢跟学生开玩笑、卖关子,故弄玄虚,让学生不知所云,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有的老师喜欢搜集一些奇闻轶事,以展示自己学识的“渊博”,学生们听得很开心,以至于长时间地沉浸在这些奇闻轶事里,而教师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将他们拉回到课堂中。
(二)有效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鲜明的针对性
导入的设计要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要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持高度的统一。同时,导入要有准确的针对性、指向性,这样才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师所要教学的内容,进入学习状态。
2.巧妙的预设性
导入的设计要能起到为教学过程做铺垫的作用,要有目的地去指引学生使用旧知识,激发已有的情感去体验和学习新的知识,要快速开启学生的学习思维,实现其知识的迁移。
3.一致的连贯性
导入的设计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连接要做到自然贯通、不露痕迹,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否则会误导学生的认知,使他们的学习远离正常的轨道。导入不能保持连贯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
4.清晰的简明性
导入的设计要做到言简意赅,在时间上有“度”,这也是符合导入的基本特点的。如果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承上启下、点睛显旨的任务,那就绝对不能拖泥带水,喋喋不休,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否则会导致导入无效,以致降低课堂效率。
5.必要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不可能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无定法。如果教师在教学新课时依据教案一字不差地表述出来,效果会差强人意。如果碰到了可变因素,还是照本宣科地导入,学生听起来会感到生硬不自然。教师像演员在背台词,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缺乏交流,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虽然集中在教师的自我表演上,但没有很好地转移并维系在教学内容上,愣神之间,学生错过了老师导入的目的,造成“旁生枝节”的失误。还有的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不能依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做口语加工,灵活适当地加以调整,使教案活起来。这种导入,尽管在依据教案有序进行,但其功能与作用却被大大地削弱了。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教学导入不仅可以为学生进入新课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准备,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活跃。
注释:
[1]熊录.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特征及功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欧阳芬,诸葛彪.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