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12

[ 陈萍 文选 ]   

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享受

◇ 陈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那么语文课堂应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自我重构的地方,身心愉悦的地方,是一个让学生在不断享受中逐渐成长的地方,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教师身不由已、言不由衷地使自己“越位”,让自己成为语文课堂的中心,主宰课堂,左右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越来越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形式上的标签。教学民主虚有其表,学生主体的欠缺,这都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尽职不越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期待与向往呢?
  一、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夏家发教授说:“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由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的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生命,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二、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在心灵放飞中享受
  在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释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释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语文课堂应介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一个教师,五六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其他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地讲解,机智幽默地对答,开合自如地迁移,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方快乐天堂。
  三、问题讨论少一些统一,多一些个性——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课堂教学中,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问题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思考讨论同一个问题时,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问题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他们会发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与争辩,学会不断地对自己的或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追求的是僵化的标准答案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或许“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整座冰山的主体”。师生在追求答案的“专利号”中,有意或无意地否定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否定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讨论问题追求的应该是让学生有所发现,答案本身并不是第一位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思考、在分析、在比较、在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该成为学生讨论中的平等参议者,在师生共同参与中不失时机地“火上浇油”,从而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和火花,这火花比僵化的正确答案值钱万倍。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讨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统一,最大限度地多一些个性,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在多元智慧的砥砺和碰撞中,获得精神享受。
  四、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师的评价要合理且合情,即使是对待学生不足之处的评价也要做到“忠言顺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足,和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息息相连。这里有个可借鉴的例子:国外有位美术教师讲评学生“画苹果”作业时,发现有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形的,于是便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掉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要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有责怪,还鼓励他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教师评价学生,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很独特;写得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责备,有时需要适度模糊,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并且要时刻谨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逐渐亮起来。一个让无数个亮点汇聚到一起,在我们的课堂中燃烧,照亮全班,让孩子们在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度过每一堂语文课!
  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平等,平等参议,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这是我们永恒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