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30

[ 杨平 文选 ]   

浅谈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 杨平

  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实在是提高中学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然而,农村中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由此而造成教师主观因素的局限,阅读教学显得薄弱,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很让人担忧,形势不容乐观。
  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有多种多样。但主要方面还是要从完成阅读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思想上没有把阅读教学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表现为重听写,轻读说;重教师“讲”而轻学生“学”。还是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的一家之言,忽视听说读写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依然没有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学生缺乏亲自听读的机会,阅读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2.教学方法上重盲目的知识传授与训练,轻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与点拨。这样使阅读教学完全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无休止的识记与训练冲淡了,文本被肢解的七零八碎。文意反变得模糊不清,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缺乏分析文章的清晰思路,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无法达到。
  3.一些教师教学思路零乱、随意,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学过程没有整体的意识,知识点不能理清,能力点不能贯通,东一点,西一点,飘忽不定,学生无所适从,一片茫然。
  4.教学目标单一,不能把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重教材,轻扩展,注意“举一”而忽视“反三”;学生阅读面窄,知识储备量少,难以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言“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以及“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农村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少、慢、差、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阅读能力差就不足为奇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境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怎么扭转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学客观条件差,如果教师自身忽视业务素质的提高,那么阅读教学被动的局面就根本无法改变。语文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教材,激发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语文教师要提高专业技能,阅读教学只有抛弃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吸取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多样性、内驱性、活动性,才能摆脱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体现阅读教学的活动性原则。语文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即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斯涅斯有句名言“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十分明确地概括了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利用随处可见的广告、海报、通告引导学生体味应用文的格式和语言艺术;可以利用产品说明书,学习说明文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展览学生剪报,交流推荐学生搜集的美文,介绍自己最新读的一本书的内容等,来弥补阅读教材的贫乏。语文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会给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材料和机会。
  3.改变解剖式的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把教学中心转移到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上,做到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只是个例子……从语本入手,目的却是在阅读种种的书”,这就是说,学生学习课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记住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把所掌握的方法能运用于“语文课”之外,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靠的不仅仅是认知,更主要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只有充分认识这个特点,才能把一篇篇课文看作是有机的、有点而面的网络化的整体。教师如果把一篇篇课文看作为一个孤立无联系的个体,那么这样的个体是永远讲不完的。
  4.重视课堂内外阅读内容的扩展和迁移。农村中学学生阅读水平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材料单一和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能力高低、知识储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注意“迁移”,增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内容上,课堂教学要讲透彻,还要联系课文进行纵向、横向扩展,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量;课外结合课程标准,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搜寻阅读材料。在方法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扩展的质和量的限度,不可随意;其次在扩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举例艺术,做到新旧知识关系密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再次教师在提供和推荐书目时,要注意可比性强,能调动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