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597

[ 阮晨 文选 ]   

论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

◇ 阮晨

  书卷气质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目老师的根本特质。那么什么是书卷气质?关于书卷气需要正本清源的是什么,人们对书卷气质的理解有何偏颇?究竟什么才是书卷气质?书卷气质又如何才能培养?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坚守。现代语文教师是备受争议的一个职业,社会学者指责语文老师不读书,何以来的养分去教育学生;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只关注学生和孩子的语文成绩,而对语文教师本身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在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批教师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调查发现,在去学校的图书馆的教师中,去得多的不是语文教师而去得最少的竟然是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肩负着薪火相传的重大责任,是坚守中华民族灵魂的人。调查中发现有些语文教师会认为教语文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语文老师是可悲的,他已经丢掉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只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语文老师不能把提高语文成绩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更不能作为不读书的理由和借口,因为他们肩负着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重的责任。
  语文教师究竟要具备怎样的气质才能担负起文化的坚守者和中华民族灵魂的坚守者呢?
  其实,书卷气就是成为语文教师必备气质,书卷气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目教师的根本气质。
  一、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
  “气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气质的,一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二是指风格,气度。
  从心理学角度说,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
  从教师这个职业角度来说,教师的气质除了心理学所说的人的气质之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在教学中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专属于个人的一种风格和特质;从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腹有诗书气自华”,即应该具有文人的气质,既要有文人的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又要有浓浓的书卷气。语文教师的气质是指语文教师作为个体的一种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是对个体自身内在气质的一种社会化的外显,是文人和学者的结合体。
  在一些特殊职业中,对人才的气质特性要求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时,要经受高度的身心紧张,要求人们有极其灵敏的反应,要求人敢于冒险和临危不惧,对人的气质特性提出特定的要求。再如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求必须心思细腻、缜密,因为这是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必须对病患负责。气质的特性影响着一个人是否适合于从事该种职业,因此,是否具有该种职业所必须的气质特性就是衡量这个职业的人才标准之一。
  那么,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气质特性呢?或者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气质呢?朱永新先生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也就是说教师身上应该多些书卷气、文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就是“书卷气”。这是一种文化底蕴、智慧力量的自然流露。
  语文教师必须是博家、杂家,没有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之才,没有博古通今之智,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书卷气质,又怎么能成为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呢?
  那么,语文教师的书卷气是什么样的气质呢?
  二、语文教师书卷气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作、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和气质。
  (一)狭义的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
  大多数学者和语文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对语文教师的书卷气的理解大致相同。笔者总结了一下,大致是如下的意思:语文教师的书卷气就是语文教师要跟书打交道,不断地广博地涉猎阅览各种书籍,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双手充满书香、墨香。这就是狭义上的对语文教师书卷气质的理解。
  那么读书的语文老师就一定具有书卷气质吗?读而不思,没有深入精神层面不会把所读蕴藏在所教中传递给学生,那么这种书卷气还能算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最本质的特征吗?这种所谓的书卷气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有何益处呢?
  狭义的书卷气,就是手不释卷。用台湾著名学者高希均的话说:“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而多数学者认为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就应该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这就是狭义的书卷气质,只单纯地通过阅读和读过的书本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书卷气质。
  (二)广义的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
  广义的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就是泛泛而论的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通过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来判断这个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书卷气质,是否具有文人的儒雅的气息。一般说来,文质彬彬的语文教师,谦虚、话不多但总能语出惊人的语文教师,穿着打扮沉稳保守不张扬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文采华丽,课后注重阅读各种书籍的语文教师都称之为具有书卷气质的语文教师。
  但是这种广义的外显的判断方法是否太过于绝对呢?因为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可以是称之为文人的人。而文人都是有自己个性的人,一个优秀的文人有着自己的风格,他可能会充满书卷气息,可能看起来放荡不羁、邋里邋遢,他也可能严肃古板,向往自由、不愿被一切所束缚。因此,外显的表现方式不能作为判断这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书卷气质的根本评判标准。
  广义的书卷气就涵盖的过多了,以至于让人肤浅的捕风捉影,以为所谓的书卷气就是外表具有书生气息,文人气息的人,爱读读书就能具有语文教师特有的书卷气了。其实不然,书卷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三)语文教师书卷气质的内涵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热爱,话语中吐露着油墨香,举止间洋溢着文人的气质,可以用书籍与纯澈的心灵对话,每天身心俱与书籍打交道,手不释卷,身心都洋溢着浓浓的墨香。因为书卷气质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具象化。这种书卷气质显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这种文化底蕴渗透的结果。
  语文教师不光在外在形象上具有书卷气,更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体现的博古通今之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多才,语文教师能够随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锦心绣口才。能对某个问题有着深刻而又独特的见解的睿智,而非人云亦云。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写得一手的好文章,有一手好字,使书卷气质洋溢于字里行间。
  书卷气质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尤其是肩负着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重任的语文老师,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魏书生所说的老师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就是源于教师的自我教育程度,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建构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文化的继承者。重要的使命就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多样的文化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夯实文化知识基础,这些都需要借助于阅读和思考。深度和广度的阅读才会使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语文教师只是一个‘贩卖人’,他们的教学方法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做题目,题海战术的结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繁琐的语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量正在超过老师。”可见阅读各种书籍,使自己具有书卷气质已经是形式所迫了,由不得语文教师自己选择了,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装备。
  口笨舌拙的人即使爱读书、天天读书也仍然没有书卷气,怎么可以担当传承文化的重任;辞不达意的人即使满腹经纶,但是满肚子的墨水倒不出,也不能为人师表;语言干涩无味的人即使看过很多书籍如果没有用心去看的话仍然一无所获,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当然,不爱读书,腹中空空的人,断然不会出口成章、妙语如珠,舌绽莲花,锦心绣口。
  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一种高尚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师淡泊名利,不计较得失的一种品格,是语文教师面对纷繁浮华的世界,仍然可以不为名利所诱惑,默默地坚守住最后一片精神家园的决心,坚守内心的纯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以拿多少钱为荣,不以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乐,而以这份纯澈的书卷气质支撑着生命的存在价值。这份书卷气质支撑着每一个语文教师趋真向善、宁静致远,也支撑着他们摆脱世俗的庸庸碌碌,达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
  三、关于语文教师书卷气质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
  古今往来有多少作家、学者、帝王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是灵魂,阅读是充实自身的第一步,是使自己博学的必经之路,是使自身具有浓浓书卷气的来源。怎样的阅读,阅读什么才能使自身充满书卷气质呢?
  1.阅读和本学科有关的书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语文科目的教材,阅读语文课本的教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参不是为了照本宣读,而是为了知己知彼。这里所说的知己知彼就是要知道教参的编者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因为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照着教参教学的。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则会有自己的新鲜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别出心裁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多角度地进行深度阅读。
  2.阅读名人传记。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选进语文课本的都会有古今中外的各大名家的作品,而掌握这些名家的成长背景和写作背景,以及写作风格,将更有助于理解其内容。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就能有更多的知识向同学讲述,语文课堂自然就充实、有浓厚的底蕴。语文教师的书卷气飘荡于课堂的每个角落。
  3.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语文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书育人是语文教师的根本宗旨,语文教师担负着传承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担,每个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息息相关。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语文教师更是学生心灵和灵魂的工程师,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是很有必要的。
  4.广博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经典书籍。语文不是单独存在的学科,更是和很多学科息息相关,例如政治、历史、地理、哲学、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涉及语文的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足够大,广博的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语文教师的书卷气息就会显得更加浓烈而不失单调。
  关于阅读,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能够正确地运用好所阅读到的东西,做到学以致用,丰富的阅读是语文教师书卷气质的源泉,也是基础,打好基础是形成书卷气质的第一步,让阅读成为习惯就不会存在没有时间阅读的情况了。
  (二)写作
  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写作是语文教师流露书卷气质的表现,能写出优美的文字和华丽篇章的语文教师都是具有厚重的书卷气质的。书卷气质是一种境界,不是读过多少书就能有书卷气质的。写作也是衡量他书卷气质的标准之一。写作的是考量一个人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对一个具有深厚语言文字和文学功底的大师级的语文教师来说,写作就应该是他书卷气质的写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厚积薄发的道理就是如此。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如果自身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怎么能指导好学生写出好作文呢?空谈写作教法的语文教师大多都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好的作品摆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难以相信语文教师的水平,对写作的热情自然不用说了。如果语文教师能发表很多优秀的文章,也能写作很多优美的文字,学生读后自然会备受激励,潜移默化中也会爱上语文。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
  1.写读书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感触和理解。可以是对某句话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是纵观整本书的读后感。多写写,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再把这种想法具体化写出来,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了。
  2.从生活入手。语文教师是生活的发现者,劳动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示范性,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留意身边的事物,发现可写的东西。教给学生的作文要求自己最好也能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3.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可以是网络日志也可以是纸质的日记。日记的形式不拘泥于某种文体,只要每天都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能力就能见长,想没有书卷气质都难。
  关于写作,笔者还想说几点:第一,写作是常写常新,所以不要担心写不出好文章,坚持养成写作的习惯,写得多了,下笔如有神。第二,写作是写你自己的感悟,文笔可以老辣,可以锋芒毕露,没必要为了迎合中学写作的要求对自己的写作也做同样的要求。第三,文如其人,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语文教师,是让人钦佩的、敬重的、爱戴的。但切不可把写作当成卖弄,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写作只是让你发光的一条路而已。
  (三)书法
  都说见字如见人,语文教师的职业特殊,需要书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上课时的板书,批改作业时的评语,还有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因为毛笔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语文教师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人,这是应备的技能。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师的书卷气和书法也是无法分离的,书法就是书卷气质的一种无声的代言。
  1.练习粉笔字。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用到板书,漂亮的粉笔字会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更好。另外,评课的过程中,听课的老师也是通过粉笔字来判断语文教师的素养高低。
  2.练习钢笔字。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写教案的过程中都是体现文字美的时候,练习好钢笔字给学生做好榜样,学生耳濡目染的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美妙的书法的感染。
  3.练习毛笔字。虽然毛笔字在生活中不常用,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学好毛笔字,语文课虽不是书法课,语文教师也不是书法家,但是语文教师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也是提升自身书卷气质的好方法。
  关于书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语文教师,字不能太也是你无形的财富,一手好字是语文教师书卷气质的诠释。
  (四)语言表达
  教学言语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工具。首都师范大学的刘占泉先生曾经就自己听过的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一课《兰亭集序》,写了一篇《语文教师的书卷气》的文章,那么仅凭一节课刘老师怎么能判断这个语文老师具有书卷气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诵读。刘占泉先生以为这位老师诵读把握到了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诵读的神态到位,这说明了这位授课教师自身的阅读感受。
  2.板书。纵向的繁体板书,让人耳目一新觉得很有文化气息,如果字写得很丑的话,这样做就会适得其反了。
  3.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作为启发和引领,对关键问题敢于居高临下、鞭辟入里地讲解诠释,传授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是所说的阅读体验,说明这位授课教师是很爱阅读很爱思考的人。
  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单凭以上几点,刘占泉先生就可以说他是具有书卷气质的语文教师。这些都是从课堂语言中获得的论断。可见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追求语言的文采,在课堂教学中要慢慢地渗透自己独特的气质,从引导学生涵泳做起,注重自身对文言文的诵读,注重课堂用语。让自己的所读所想都能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听课者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占泉.语文教师的书卷气[J].语文建设,2007,(10).
  

论语文教师的书卷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