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文艺创作活动中的一种技巧,它是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俗话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它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又能给读者留有“再创造”的机会。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包含着“留白”的因素,恰到好处地运用“留白”教学,能使教与学都事半功倍。
一、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教材就是“留白”的艺术品
“诗言志”,文亦如此。作为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里面大多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但囿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有时作者不能尽言相倾,只能用曲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郭沫若的《雷电颂》等;有的作者受时代或自己的世界观的局限,只能片面陈词,在徘徊中求索,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有的作者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吸引读者,巧设玄机,留白构思,这类作品托物言志,寓庄于谐,文道结合,如鲁彦的《听潮》、高尔基的《海燕》……曲笔、片面陈词、巧设玄机等都是在留白,言词之外有更深的内涵,让读者尽情地思考、回味。的确,曲终意尽,定会使人感到味同嚼蜡。“文似看山不喜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更深、更新、更刺激的东西,它也激励着学生永不疲倦地向科学知识的迷宫进军。
二、留白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所谓留白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存疑中自己得出答案来。受考试命题方向和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不去循循善诱,而是搞题海战术,搞时间、精力消耗战,学生完全成了木偶和容器。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童心,增加了教与学双方的负荷,违反了教学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教师给学生的应是“渔”,而不是“鱼”。因为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留白”,教师也不可能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留白,只能教给学生解决留白的方法技巧,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求本溯源的长远之计。就学生而言,解决留白是求知的必由之路。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悟出留白内涵,是上策;教师指点而找出留白的内容是中策;由老师完全讲出留白的答案是下策。应该说,教师在留白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掌握着解决留白的钥匙。然而,留白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留白教学法,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素质:
一是高。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成竹在胸”,站在较高的角度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寻找文章中心。要将文章中的知识熟记于心,层层设疑,环环相扣,节节推进,这样一切问题方能迎刃而解。
二是准。教师寻找文眼要准,只有把握这点才能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要准,设疑留白要恰到好处。如果教师设计不好问题,学生或是一筹莫展,或是随口而答,或是答非所问,走上岔道,这些都属留白教学的失败。例如,讲解《天上的街市》一文,在完成了天上街市光明、美丽、富庶、自由的分析后,应运用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意识去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仍不能答出,须再加引导:作者是单纯地为描绘天上的街市而写作的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作者借天上的街市,影射人间黑暗、丑陋、贫穷、专制,反映了作者反对黑暗统治,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完成找准了中心,又导出了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一举双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教学。许多教师作文指导时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而结果却收效甚微。学生沿袭教师的路子乱走一通,“画虎不成反类犬”。作文指导是典型的留白教学,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必须以教师的集中型思维诱导出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既使学生有章可循,又使学生有发挥的余地。例如,写命题作文《真情》,教师要提示出它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帮助的体现,可以是敬老爱幼,可以是帮残扶弱……不必列举出事例,而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选材构思,使人人都能逐步走向独立创作。
留白,是集开拓性、创造性思维于一体的艺术技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掌握留白教学法,在学生充满幻想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方法,让他们在无尽的“留白”中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断言,今天的“留白”教学,就是明天辉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