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有效的载体。它从学生的角度入手,给了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学案的运用能改变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从预习、课堂到课后的全过程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指导,实现学法指导的最优化。可以说“学案式”语文教学最关键的是学案的设计,好的学案设计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果。但是从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学案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师对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存在认识问题
学案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只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把“先学后教”当成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于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教师总是在无形中把课堂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学,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教。久而久之教师上课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机械呆板,于是语文课堂成了训练课、习题课,学生埋头于学案,教师也沉浸于学案难以自拔。使得语文课大同小异,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人文性、文学性、活动性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先学后教”思想的精髓。“先学后教”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新课程标准》思想的高度概括。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语文,最终还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案设计缺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追求新奇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即使有效,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然而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设计题案,而没有渗透学法指导。学案是面向学生的,重在“学”,因此指导学生怎么学才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案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对学生的预习、课堂达标、课后巩固这些最基本的环节没有体现出来,没有深入细致的指导,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模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却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三、学案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写
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都重要,但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对中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当然写作也是作业,这里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说。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是死的,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或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
然而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只关注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作业练习,却缺乏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训练不能只靠作文课,必须渗透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然而学案设计中几乎没有作文练习和片断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也是语文学案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四、学案设计和教案设计混淆的问题
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帮助,是给学生用的,而不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教案”与“学案”,一个着眼于教,一个着眼于学;一个着眼于教师本体,一个着眼于学生客体;一个侧重于教师“给予”,一个侧重于学生“拿来”;一个侧重于“学会”,一个侧重于“会学”。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认清学案的本质属性,没有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听老师的课,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拿着学案,先让学生读目标,再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的顺序展示课前预习(字词、文学常识),然后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订正答案。老师说的少了,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把学案设计和教案设计混淆了。
学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载体,是“先学后教”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只有精心设计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进行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案式”语文教学必将会走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