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09

[ 郝小玉 文选 ]   

巧妙建制 激活课堂

◇ 郝小玉

  再加上此阶段恰逢学生的“高原期”:频繁考试的压力、数次失败的痛苦、高考前景的未知等,让其无所适从、烦躁不安。所以教师单纯的讲授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来不及思考透彻,跟不上课堂的节奏,陷入更深的迷惘中。这时,教师不妨切合实际,翻新“菜式”,为复习课注入新鲜灵动的气息,让学生拨开云雾见天日。
  一、“龙争虎斗”制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理论中提到,群体竞争有利于激发实体的活力,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面对几十篇名篇、数百个成语、上千的字音……学生背得昏天黑地,老师检测到手软。实际上,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这无异于是一种浪费。怎样才能让大量知识快速进入学生的记忆存储库,又不耗费太多时间呢?我一改以往印制大批讲义检测的做法,直接进行“口语测试”。如一份140个成语的读背讲义,给足学生背诵时间,然后将成语部分剪贴下来重新编排印制成一张无答案的紧凑型讲义,每人拿着这份检测单轮流背诵,形成群体竞争的氛围。背诵过程中如有遗忘可将成语摘录到黑板上,35分钟后,黑板上出现了30多个成语,我请能背出意思的同学再背一遍,然后让所有同学整理到课堂笔记上,最后再轮流背诵。将手写改为口述,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当然,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老师自己对这些成语的意义应该烂熟于心;二是必须及时补充成语的用法,如“望其项背”用于否定句,“漠不关心”后不可带宾语等。蔡澄清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语病题、字形题甚至名句默写都可以采用这种海量题轮说式复习方法,这种方式给本不充裕的二轮复习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保证有更多时间用于能力题和作文的指导。就是用这种方法,我在成语部分重点复习了多义成语,语病部分重点复习了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这三大类,名句部分重点抓住了《阿房宫赋》《逍遥游》《蜀道难》《出师表》这几篇。探清了学情,才有了突破口,也才有提升的空间。
  二、“扬长曝短”制
  许多老师慨叹过:诗文阅读复习耗时长,见效慢,甚至毫无长进。对于这些能力题,我非常重视建模,当然这项工作的实施者还是我的学生。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每周的最后一天,我会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语文学习方面的经验报告和问题单,经验报告直接粘贴于班级公告栏,下方有留白供其他小组点评,有“赞”“必杀技”“追问”等网络用语出现,甚至有一次出现了一份“实验报告”。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经验的平台。具体内容如“圈划阅读法”“作用题答法攻略”“人物形象分析法”等等。与其老师殚精竭虑皓首穷经,倒不如放手让学生各施所长各展才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对于问题单,我会稍作整理,精心备课,下周以此为原材料抛诸全班,在全班交流探讨得出一致结论,我稍作点拨,再请提问者总结。在解决问题单的过程中,我还会要求学生联系相似题型作技法总结,如学生反映小说的探究题不知从何答起,我顺势请学生整理近期所有小说探究题,学生自己得出规律:一般分两类,探究标题类(如《孤石》《哑了的三角琴》《思念一只乌鸦》等)和文章内容类(如《鱼鹰》探究人物形象,《德福老汉的最后结局》探究情节,《胡杨》探究文究。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在解答时就不会只在一个方面兜圈子,更不会偏离主题。苏格拉底有言曰:“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的确如此。
  三、“瓶颈”漂流制
  连续两年任教高三,对于学生习作,我坚持每篇必改,改后必评,评后重写,似乎也小有成效。但是篇篇必改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教学任务繁重,两个班一百多人的作文全改,至少也得花费一天的时间。这还在其次,最恼人的是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评讲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某日打开QQ邮箱,发现一封题为“漂流瓶”的邮件,便心生一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据此,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硬质的8K白纸,在左上角写上近期在写作上的困惑,必须具体到诸如“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署上姓名,标明收回日期,接着就在全班漂流,人人都有义务为别人解答困惑,或者推荐佳作,到了收回日期进行交接,然后阅读体会,最后写心得感悟。如果仍然有困惑,可交由全班讨论。这种抛锚式教学既能集中全班同学的智慧为个体学生解决了问题,又使个体学生思考到自己可能还未考虑过的问题,避免犯雷同的错误,同时节约了讲评时间,使作文讲评课更有侧重更有深度。例如把“怎样才能记住自己浏览过的素材”这类问题交给学生,而“什么样的材料才算最典型”这类有深度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老师进行点拨,师生共同解决,这种做法保证了作文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中来,而不是教师自行规划教学内容,诸如本周训练“构思”,下周训练“立意”等。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他没有教育机制,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学实践者。以上雕虫小技的出发点就是由教师发现问题再来“对症下药”,变成学生反躬自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规律等,切实将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身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有困惑、学有进步、学有成效。
  

巧妙建制  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