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16

[ 孙景东 文选 ]   

优化课堂提问 实现高效课堂

◇ 孙景东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听了几十节语文评优课,笔者发现在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提问上存在着许多误区,比如: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大;提出的问题大而泛,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清门路;提问的有效性不高,教师提问后,学生答非所问,造成冷场;课堂提问过多,一味追求热闹,由满堂灌走上了满堂问;更有的参赛者抓住一个学生连续追问,打乱了课堂的思路……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优化课堂提问,增强问题的有效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那么如何展开诱导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进行精当有效的提问,这样才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顺畅进行,实现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提问激起千层浪呢?方法有多种,笔者认为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语言要简练
  听课过程中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可以说是问题泛滥,特别是有的教师形成不好的习惯,几乎每个问题后都会附加上一个“对不对”“是不是”;有的教师习惯了让学生填空,如“本段表达了作者是喜爱的还是憎恶的感情?”像这种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就不要问,否则只能影响或打乱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问题应该在必要的地方设计,要少而精,要典型,语言要简练,内容要明确。
  二、问题要明确
  课堂上提问的问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备课反复推敲之后而产生的,这些问题都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问题设计的目的:本问题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什么现象而设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有哪些?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明确、不典型,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以致答非所问。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中“(卢沟桥)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在分析这句话的说明方法时,有的教师提问:“这句话用了什么?”学生回答:描写。排比。而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如果教师开始就提问“此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也不会有如此多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可见提问的明确性多么重要!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提出的问题要根据课文,围绕教学目标以及单元主题提出,解决学生学而不解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深入探究,让提问之“矢”击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通过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如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围绕题目设计问题:“孔乙己身份如何?”“生活的环境如何?”“有什么样的性格?”“作者想告诉我们怎样的社会问题?”在执教《桥之美》时围绕桥与美设计问题:“《桥之美》写的桥都有哪些美丽之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中的桥各式各样,形式位置不同却都在告诉我们: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由于提问有针对性,学生在解读、思考、归纳之后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如果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桥?有何特点?”就没有把握住课文说明的对象,提问的针对性不够,学生容易把桥作为说明的对象。由此可见,提问时只有抓重点提问,才可能提高效率,实现高效。
  四、提问要有层次和梯度
  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体系、思维发展的层次,在由基础到重点的解析、难点的突破过程中的提问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从而化解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在理解父亲形象问题上,先让学生找对父亲的描写,提问“从对父亲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任一描写中概括出来,从这一问题中找到自信,当学生对父亲性格有了了解之后再提出“为什么父亲造台阶会的决心会如此坚定?父亲造台阶的过程为什么会如此艰辛而漫长?”这些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深入分析父亲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从而明白那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那是一位社会最底层的老农民的最朴素的理想与追求,而父亲造台阶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通过这一递进性问题,父亲的形象就丰满了。“当父亲造好台阶后为什么说父亲老了呢?”这一问题就更具有挑战意义了。这样层层深入提问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成功,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告诉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后仍迷惑不解时再适时启发,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进步。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得到锻炼,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直来直去就不会吸引学生的思维。所以,启发性的问题举足轻重。
  六、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兼顾差异。教师在教学时提出基础性的问题可以选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选择中等生来回答,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故乡》一课时对于“找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描写及杨二嫂外貌描写”这样浅显的问题,只要通读就能找到的由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他们可以从文中直接读出,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对闰土和杨二嫂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的的问题需要进行比较思考,可以找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而对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变化说明了什么?”可以让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回答;“回故乡部分的议论的作用?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必须经过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才可能解决。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他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各有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语文学习的高效,实现高效课堂。
  七、提问要注意艺术性
  如何艺术地提问对课堂氛围的形成也是不可小觑的,问法不当,启而不发,问法巧妙,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例如在执教《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提问“语言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查字典,“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这样就很艺术性地理解了“语言”的含义,并且学生也明白了此处的“语言”用的是比喻、拟人的修辞。学习《死海不死》艺术地把握“死”和“不死”之意全篇的含义就抓住了,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就抓住了重点。可见艺术的引导与启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提问后要学会等待
  当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思考,特别是在比较简单的问题或有几位同学回答问题有相似的错误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适时启发,不要打断,相信他一定能够回答正确。比如在执教《台阶》一文,在理解父亲形象时,笔者采取按排回答,有几位同学在小组里习惯是当听众,说不出来,此时笔者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鼓励他们,因为笔者知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想说就一定能说对,经过再三的鼓励,他们不但说了而且说得很好,没想到在后面的“为什么父亲造台阶会的决心会如此坚定?父亲造台阶的过程为什么会如此艰辛而漫长?”这一问题,留了三分钟之后,那几位经过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非常主动地谈自己的理解,后来课堂上出现前所未有的互动场面,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也很准确,后面的训练题做的准确率很高。可见提问后的等待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把握时间,因为一节课是有限的,时间长学生也容易走神,偏离了教学问题,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提问后等待的时间。
  总之,要想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必须优化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精心设计并优化课堂提问。只有优化课堂提问,学生才能真正被领进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优化课堂提问  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