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占据整个内容的三分之一,这就体现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之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浅易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 加强朗读,提高认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课文对提高学生认读能力,是广大同仁不可否认的。但是,在文言文诵读中,有很多学生读起来,感到不畅通,非常吃力,“道路中的障碍物很多”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诵读兴趣,影响学生的认读能力。那么,在文言文教学前,学生一定要试读文章二至三遍,此时文章中的“障碍物”(即生字词)出来了,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下面注释,反复细看几遍,如果都还有不知晓的,就再查看古汉语字、词典,直至会读为止。文言文的朗读,一定要求学生不厌其烦地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走上讲坛,有切身体会。原来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每篇文言文。原来能背诵的课文,今天站在讲台上,引领学生就觉得轻车熟路,讲得头头是道;现新编在课本上的文章,自然不能够背,今天在讲台上教学,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理清讲透。因此,作为文言文教学前的诵读,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不能忽视,应着重加强。
二、按点梳理,增强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教师深怕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就连一些专家和学者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另外,教法呆板,极大部分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总是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一揽干包。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是格格不入。为了不让陈朽的教学模式占据课堂,因此,文言文教学不应贪多求全。在课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增强理解能力。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操作,要进行抓点突破,文言文的教学应把握八点:1.文学常识;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古今异义;5.通假字;6.特殊句式;7.成语典故挖掘;8.疑难语句。以上几点是文言文教学中几个抓点,当然,也要视文章而定,一般每篇文言文只要按照这几点去探索训练,不能漫无目标,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学有所得。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未学文言文之前,能够把握每篇文言文的预习方向,能够给教师教学带来轻松,课堂活跃,增强师生互动,教学有声有色。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也不是简单容易之事,像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特别多,应将其用法归类整理,这样方便记忆理解。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针对学生而言是难点,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使动用法句、意动用法句。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往往“顺理成章”,语意不通,易造成习惯错误。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引领学生摸索归纳,借阅学校图书《中学文言句式词典》,了解各种特殊句式。比如: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形容词意动用法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其中的“美”就理解为“认为……为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如果单独把“美”理解为“漂亮”语意就不通;对于成语挖掘,像《鱼我所欲也》文言文中,引领学生深挖,就会挖掘出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教师借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成语的含义,这样既能拓展知识视野,又能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做到诸多几点,学生应不断把握内容,熟悉内容,才会水到渠成,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学会鉴赏,提高写作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上述点的突破,不要做过多的费时耗神,另外再弄懂文言文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对文言文的鉴赏,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文章探讨时,应让学生懂得文章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技巧)来描写(叙述)和构思文章的内容,同时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传承精华知识,文言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文言文中闪光知识来提高写作能力。利用文言文知识助推写作,使现代写作能力提高:首先,引导学生吸收生存能力强的语言。在写作中,必要时融入这些语言,道理性很强,表达效果甚佳。其次,引导学生探讨构思设计。文言文大多的特点:短小,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一定要将它借鉴在现代写作中去,写出的文章让读者读了,不感到结构松散,给以人有衔接紧凑,脉络清楚之感。如《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在结构设计方面,就是一篇这样的范例,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好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构思设计的探讨,以便进行写作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良艳.关注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教学创新,200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