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体现“新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教改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要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耗时长,且短期效应不显著。于是,教师就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课外学习。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领会“新课标”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宗旨,是教师急功近利、教学理念陈腐的反映。
“综合性学习”开展难,那是否就无计可施呢?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为考而教,要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施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经验,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点探索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确立大语文学习理念
为应对中考,部分教师没有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式加以重视,而是把它当作语文学科可有可无的附庸,甚至是空白。究其原因,除了我们对它的性质、特征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实现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师首先应确立大语文学习观。
《课程标准》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所组织的活动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渠道。除教材外,还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二、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如果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形式。教师要适当引导,相机行事,灵活应变。或对教材方案做必要的调整,或对活动提出详细要求,或指导学生实施具体步骤,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汗水。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对“主导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前,笔者将活动分为编剧、排练、演出、汇总四阶段。先与学生共同讨论剧本场次,以地点变换将戏剧分为皇宫内、织房、更衣室、游行大典四幕。然后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四幕的导演、编剧,由他们写出剧本。老师仔细修改后,请他们自主挑选演员,分组在课外进行排练。课堂表演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对表演得失做点评,并写出活动后记。因为有了教师的恰当介入,学生感到有法可依,有路可走,不再盲目,活动质量也随之提高。
三、活动方案设计既生动活泼,又真实有效
综合性学习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
例如在“亲情歌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真情吟唱。许多歌曲都是歌唱父母亲的,不仅旋律动听而且歌词优美,你喜欢哪首?把它的歌词工整的抄写下来,并且唱给你爸爸妈妈听。(参考:《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再见吧妈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想起老妈妈》《父亲》)这些歌词,优美生动,既是良好的阅读材料,又是不错的作文素材。学生在摘抄学唱的过程中,有基础的积累运用,也有情感的交流升华。
活动二:走马观花。电视广告中,亲情也是不变的主题,它最能打动观众。请你描述一段你所看到的与亲情有关的广告,并简单谈谈你的感受。(参考:1.洗脚的公益广告。2.我的兄弟姐妹。3.关注空巢老人。)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要让学生亲历活动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服务于“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这一核心。
四、重视反馈与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往往把评价重点放在知识掌握上。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
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语文课堂,但却生动活泼,如香溢四野的鲜花。语文综合性课堂又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课堂,它是生活的浓缩性舞台,在这里展示了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热情。它是如此的鲜活,带给师生心灵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它,必然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