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ID: 163631

[ 隋成敏 文选 ]   

分层导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隋成敏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所以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更应担负起这一重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叶老这段话,强调了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在解答阅读试题时,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可见教师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逐层导练。所谓分层指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洞悉的秉赋和掌握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家庭情况等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层次确立目标加以指导练习。本文试从了解学情、确定目标以及根据层次分配三个层次来指导学生阅读。具体说来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了解学情,划分层次
  众所周知:黄沙如海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林也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要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孔子有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育主张。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知人善教”、“因材施教”,而分层指导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不同的学生由于后天教育环境不同。因而学生的初始能力也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脾气秉性、家庭环境的考察,以在校表现为依据。教师要在心目中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成好、中、差三类学习小组。在座位上互相搭配,学习上互助互学。经过一段时间,根据学习需要,再次调整座位,让学生形成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二、根据层次,确立目标
  阅读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也确立了不同的阅读目标:认知阶段、理解阶段和鉴赏阶段。认知阶段是基本目标,它是利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对已有信息进行客观梳理、搜索,这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组;理解阶段是中层目标,它是阅读的关键环节,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是认知阶段的发展和深入。这层是面向良好学生,它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它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敏度;鉴赏阶段是高层目标。主要面向优秀学生,它是在完成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以后的飞跃,是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融会贯通阶段。前两个阶段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而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道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更要知道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学生对此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客观品评、发表独立见解。
  三、因层分配,加以指导
  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因人制宜”,逐步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师可在教学内容、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方面给予科学分配,合理指导。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勤于思考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让全体学生(主要面向差生)完成认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认字、释词、通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和故事梗概。理清段落情节、结构等问题。在课堂让差生小组完成,调动积极性,并稳步提高。在作业布置上也侧重这些小组。
  理解阶段和鉴赏阶段也是如此,教师把相应的内容让相应的小组同学来回答,进行分层教学和指导。但在阅读后方法的总结和思想的形成上教师多指导,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提问和作业布置上注意分层次,而且在教学评价上也应注意区别对待,让差的学生充满学习积极性,让好的学生再接再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在阅读训练中所训练的内容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体裁,多题材地加以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入得书去又出得书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吸收一些先进的经验和精髓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认可、所采纳。它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参与的有效措施,更是“以人为本”面向一切学生的集中体现。我们如果用心揣摩,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久的将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显著提高。

分层导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