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完《<论语>选读》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克己复礼》两课后,笔者组织了一次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学论语,我悟出……”为话题,写点文字在小组中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形成对语文的热爱,对思维的扩张,对传统的追寻,对文化的传承,以提高听、说、读、思、悟、写的多种能力。本以为学生会从中国经典文化中感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写出积极向上的感受文字,不料却看到了以下这些文字:
“孔子知其不可为之,既得不到执政者及士大夫们的认可,也得不到百姓的理解。如果换做现在社会一定被称为‘傻子’,甚至家庭破裂。还不如像‘桀溺’之类的隐士过恬淡、温馨的田园生活。”
“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么不会变通,不懂得以退为进,如果我是他的学生,肯定不会跟着他了。”
“孔子认为年轻人仅为父母效劳,分享酒食不能算作孝,同时还要有敬爱和悦的容色。这不是形式吗?做小辈的能做到为父母做事,有酒食让父母共享就非常孝顺了,为何讲究其他虚的东西呢?”
“孔子批评宰我不为父母守孝三年,不仁爱。我认为人老了总要死去,要小辈守孝这些都是形式,我们年轻人何必为这种形式而束缚?古代的很多传统文化,其实有些早已有悖于时代了。”
“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就实践仁德了。我觉得封建社会的礼节太虚伪了,我们现实社会如果太多注重礼节,反而人们会认为你太传统,太迂腐。再说你对别人有礼,别人未必会以礼相报。”
……
类似这样的话不仅在普通班有,而且在重点班同样很多。尽管允许学生可以多角度地审视文学作品,但细细读他们的感受后,就不得不担心:孔子的那些理想主义、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传统的孝道美德为何不能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传统的文化是否还值得坚守?文化素养是否只是生活的装饰而不再是精神的真正需求?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是否已经与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
(金文珠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高级中学313301)尽管学生说的都是真话,他们站在现实功利的角度来评价孔子——他的执着对自己不利很不值得,儒家很多的礼仪在现实中未必有用。然而笔者不但不满意他们说这样的真话,反而更怀疑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否能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来培养,由此感叹人文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让人困惑的距离!
文学作品教学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经典文化作品的教学正面临着困境,主要有:
一、媒体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娱乐追求存在错误的价值导向
在学生的生活中,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思想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追求娱乐精神,放弃对严肃意义的思考,似乎已经汇聚成为一股文化势力,正在侵略人们的精神领域。如搞笑之声不绝于耳,戏说之风越刮越猛,各种媒体汇聚成一个狂欢派对,普天同乐。成语被篡改成广告词,名著被“水煮”,红色经典被“恶搞”,英雄人物被“调侃”。在流行文化甚嚣尘上的社会生活中,文化正降格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被动或主动地走下了精神王国的神坛,成为消费主义时代的一部分。学生崇拜的仅仅是明星们的外在的、可以被感观体验到的表象,比如俊美的外表,时尚的做派,另类的举止,煽情造作的表达,而这些引发的热情甚至会超过2500年间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他们的精神世界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上一片荒芜。
二、娱乐化的阅读导致文本的精神被消解
首先,进入新课程后,在“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名义下,语文课堂在某些时候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将经典作品进行媚俗化、娱乐化的解读,这种“创造性阅读”表现出很强的游戏性特征。如:有老师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第三段时,找两位女同学站起来分别表演老妪和归有光的母亲,认为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引来阵阵笑声。创造性阅读表现出“玩一玩”的倾向,创造变成了“玩创造”。有学生仿写《荷塘月色》:“突然想起二十元人民币有荷花图案,今晚这满塘荷花如果是人民币的话,我可就发了,只可惜它们只是荷花,多么向往发薪水的日子了。”语文教学虽然要更多地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点着眼,提倡个性化阅读、启发自由感悟和注重生命体验,但更要注重怎样正确理解课文的价值取向,课文的价值取向与自由感悟是基本统一的还是基本对立的。
其次,目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也基本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近年来更有阅读量少、阅读情趣与品味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学生们比较喜欢阅读武侠、言情类的小说,追求时尚、娱乐的心理。把名著当做一种消遣,而不是汲取营养。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而导致浮躁心态的产生和人文价值的失落。
三、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时时束缚着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在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的情形之下,教育体制要的就是效益,要的就是升学率,其他都是奢侈的。对于烟波浩渺的中国文化,应试教育近乎本能的选择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考试有帮助的,拿来为我所用;凡是对考试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更多的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是个人内心想要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和体验。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正在逐渐步入怪圈:照理应该是教什么考什么,现在本末倒置,升学考试从来都是指挥,变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现实生活中人文文化缺失下一个个道德缺失的案例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现实中,不敢搀扶摔伤老人,不敢制止犯罪行为,不敢积极主动捐款等现象时有耳闻。见利忘义的人多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骗子多了,老实人少了;奸商多了,标兵少了;假的多了,真的少了;索取的多了,奉献的少了。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那些理想的、理论的、书本的德育很难改变学生眼中的信息,这种大于任何一种教育作用的“事实”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上述困境,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在《论语》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两点: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定义:“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它汇集着本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等最基本的知识,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渊源,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尤其是《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在经济社会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论语>选读》课程的设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传承文化的所有机会,让《<论语>选读》成为新时代担负人文教育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要摒弃浮躁的心态和功利思想,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和做人的道理,让传统文化的血脉在现代社会再现新的生机。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教学《论语》要把教学内容分为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第一个层次:侧重字音、字形、字义的讲解,以及句子的翻译。让学生弄明白句意,反复阅读,背诵名句名段。培养文言语感,加强句子理解。
第二个层次: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论语》是语录体的古代散文集,整部书的章法灵活,句式活泼,对话的方式使得抽象的道理有了生动的语境,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大多简短、含蓄,意味隽永。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他的思想在弟子的问答中如繁星点点,永久地闪耀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星空。这种章法结构在今天的写作中仍然值得借鉴。
第三个层次:在通晓句意、领略章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相关段落的主题内涵,通晓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这尤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传统文化修养,能够从古文中发现能为今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然后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边的社会现实,将《论语》中的深邃内涵与生活现实融会贯通,这样,既丰富教学的内容,也提高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论语》学习的现实意义。
当然,对待任何一种观念或思想,我们都不能不分是非全盘接受。教学《<论语>选读》不同于教学一般的文言文,停留在《论语》原文的疏解和对孔子思想的静止讨论上,应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批判地继承。那些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的,应予以肯定发扬;那些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消极作用的,应予以否定摒弃。比如在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品行与社会道德的统一关系、教育基本原则、理想与信念教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等人文精神,要求学生正确思考,细加品味。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的时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总之,就《<论语>选读》而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有着对天地人以及君亲师系统与深刻的理解。我们在咀嚼《论语》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还要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和人文价值。让学生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建立高尚的审美趣味,以高尚道德、积极向善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论语》选读教师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2]邓学志.观点碰撞:“作文错误大观”说明了什么[J].北京青年报,2006-07-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