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的编者独辟蹊径,从小说的八个基本元素编写教材,旨在通过这八大元素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本文充分领会这一编写意图,从四个层面阐述这本教材的教学探索心得:积累小说创作理论知识,构建小说阅读的广阔背景;让阅读小说踏上寻美之旅;用空白点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用“话题”去发现文本,用文本去阐述“话题”。
一、积累小说创作理论知识,构建小说阅读的广阔背景
《外国小说欣赏》的编者指出:外国小说史源远流长又头绪繁杂,叙述它不是本教科书之所能。但是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放弃这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明智的。许多小说本身就代表了人类某一阶段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上的宽度、厚度、深度、高度。它标识了人类的情感高度,指明了人类的前进方向,教学这些小说就是传承人类高贵的精神、优质的品性、精辟的文化,并内化为师生的生命方式。小说是作家生活的地域时代大环境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的产物。读《素芭》,就有必要先了解那个时代印度的婚姻制度;读《安东诺夫卡苹果》就有必要先了解蒲宁的没落贵族身份以及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包括高尔基)的杰出的描写才能。读《骑捅者》就有必要了解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站在生前养不活自己的作家之列;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人,内心极度扭曲变形,不安、迷惘,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变形记》、《饥饿的艺术家》就是典型的作品。读《桥边的老人》就要了解海明威的传奇经历,特别是《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以及作者本人两次参加世界大战的独特经历。现代小说关照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关照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留给人类的精神印记,更强调心理真实,所以对于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及冰山理论等概念必须有个“一知半解”。大学语文式的介绍小说新理论没有必要,但用几个课时构建小说理论知识树却是必要的。譬如可以按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顺序有重点分流派介绍代表小说的创作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
二、让阅读小说踏上寻美之旅
教材的文本虽然是作者二次创作的产物,但还是体现了不凡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语言极具色彩性、暗示性、内隐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教材的文本由于作者流派、时代、地域不同,留给读者的美点不一而足,或是语文美,或是情节美,或是技巧美,或是意境美,最后集中体现为人格美。下面以语言美、技巧美为例:
(一)语言美
不用说《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诗化、散文化语言,就是《桥边的老人》中“我只是在照看动物”短短一句话,就意味深远,透露出老人内心无限的冤屈和怨愤、茫然与无助,凸显了战争的无情。《小羊兹拉特》中几处“咩——”就蕴含了几种面孔和感情,甚至是梦想和生命。《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是他母亲”就超越了道德与世俗的樊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显示了一位“小偷的母亲”的情怀。而《墙上的斑点》中的那段话(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巢上空盘旋……)更是说多美就有多美。这些都是小说家用滚烫的情怀渗入文字的结晶。让读者明白:真正的作家,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与悲悯。朱自清曾说:“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只注意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对语言的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鉴赏语句:
1.有修辞(特别是通感、排比、拟人)的语句
2.饱含哲理(富有启发性)的语句
3.意象密集的诗情画意语句
4.在结构或内容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
5.在刻画人物上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句
多读多品,自觉词藻警人,满口余香。
(二)技巧美
选文作者多为名家,而且有多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表现技巧上精彩纷呈。如《桥边的老人》叙事简约、含蓄深远的技巧,《墙上的斑点》的辐射状结构,《炮兽》的对照烘托手法,《半张纸》的“方寸之间演示大千世界”的艺术,《沙之书》的荒诞手法,无不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师生要享受这样的技巧,进而享受语文。
三、用空白点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当下的课堂追求没有预约的精彩。现代外国小说追求“冰山理论”,将空白点留给读者去创造,教师要善于运用空白点增加和扩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积淀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的机会。让教材在构建学生精神世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空白点不仅是小说的美点,而且是课堂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字背后氤氲的气象、沧海月明及蓝田日暖,还原小说的厚度与宽度。如下列思考题,就善于运用小说的空白点:
1.当年轻的房客“高高地抬起头”。离开寓所时,那半张纸记录的人生苦难他真的能释怀吗?——《半张纸》
2.将天下苍生的苦难背在自己身上(肯为族人掏心照亮前程)的丹柯为何走得这么孤独?——《丹柯》
3.老人的结局怎样?——《桥边的老人》
4.热衷于绘画的清兵卫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清兵卫与葫芦》
5.“沙之书”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沙之书》
它们能起到欣赏别人的故事,读懂自己的人生的作用,正像叶澜所说的那样: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探究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一篇小说要读得生气盎然,热烈如火,关键要靠读者去猜想、去体验,接受思维的挑战,做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
况且,阅读小说不能仅是顺着作者文思流动方向而流动的原形阅读,更重要的是要触摸作者的文思,跳出作者文思,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照系统对文本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作思考的超原形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越是会授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少,越是不会讲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而卓越的教师,更是讲课“画龙点睛”的高手。他们往往能达到刘熙载所说的“睹影知竿”之妙。就好像电视剧《三国演义》关羽斩华雄时,不见关羽华雄面、只闻金鼓震天声,就使观众看到了关羽的英雄气概。从而引发学生平视文本,窥见小说家的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世界,体验不同价值观和情感追求的猛烈冲击,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四、用话题去发现文本,用文本去阐述话题
经常看到《外国小说欣赏》课堂中精彩的导语、精湛的流程、深入的研读、恰到好处的拓展、创新的作业,其中凝聚着许多教学的精华;但一堂课下来,就是缺少了“话题”。将话题作为教学重点是否科学姑且不论,完全放弃“话题”显然是违背编者意图的。
(一)用话题去发现文本。
当语文教师从语文课程层面面对一篇篇小说,思考用什么去教的时候,“话题”必然是一个重要元素,这些话题的内容有待教师去整合补充,使之成为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树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以情感和情节为例:
1.情感
笔者以为有必要补充下列知识:
小说是作者生命的转化,是一个生命体的某种欲念,情趣、意志等的表达,它带着作者可感可触的体温,应和着作者或舒缓或急促的呼吸与心跳,展现着作者非常个人的爱好与趣味,显示了小说家独特的酸甜苦辣哭笑悲喜爱恨情仇,一篇小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情感的生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生命理解深度、高度决定了对小说意图理解的深度、高度。这就是小说的情韵美。小说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如以下两类情感:
①珍爱生命的情感。表现为尊重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情感需要,体现出真诚、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博爱,如《礼拜二午睡时刻》。
②在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中追寻人的终极价值。小说家以理性的热情观照留有缺憾甚至冷漠的人生与世界,使小说成为人类精神的新航标。而小说也正是以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读者的精神世界,即使是残酷的战争也写得富有园林气息,如《桥边的老人》、《牲畜林》。
2.场景
本部分有必要将自然环境与风景的概念加以协调,并特别强调自然环境的最重要的三种功能:
①为全篇定调,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
②衬托人物心情,提示人物心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掌握了话题的知识,有利于去发现文本的内涵。
(二)用文本去阐述话题
必须要将话题作为一个教学元素,但是不能让理论性的话题压制对小说文学性的欣赏,不能忽视小说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是要将话题无形地融入到文本教学中,以达到生命化教育的目的。如泰戈尔笔下那个独一无二的素芭,就不能只把她当作“人物”,更要当作“典型”,思考她作为一个人物的社会意义,找到她身后的无数个素芭。从而丰富地阐述了话题的内容。
要找到对于外国小说比较陌生的学生比较好接受的教学切入点。如引导学生向后退,退到最底层人群中去,退向背负着人类悲剧的边缘者中去;引导学生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转向人类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听人物的倾诉与控诉,这样才能发现外国小说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思潮的真谛。从而依靠他们从哀恸中恢复过来,获得生存的幸福与尊言。
参考文献:
[1]成旭梅.小说生成论下的解读品质——小说阅读中探究题的应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1,(12).
[2]吴闵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获得教学效果最大化——由蔡林森“失学后教”教学思路说起[J].现代语文,201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