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05

[ 王丽 文选 ]   

语文课堂有效“闲谈”的探索与实践

◇ 王丽

  语文课上的“闲谈”应是谈话教学法的表现形式。“闲谈”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做到形闲而神不闲。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闲谈”作一探讨,重点介绍了语文课堂有效“闲谈”的作用和语文课堂应怎样进行有效“闲谈”两个问题。
  如何创建语文有效课堂,不同个性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对策,不同内容的课堂会用不同的方法。笔者倾向于节奏相对缓慢一点,于闲谈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这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语文课上的“闲谈”应该是围绕中心的有效“闲谈”,从教学法的角度看,“闲谈”就是谈话法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语文课堂的“闲谈”该在什么情况下谈?谈什么?怎么谈?这是笔者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
  一、语文课堂的“闲谈”应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语文课中的“闲谈”应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是融在咖啡里的糖,是从当前教学环节宕开一笔,插入一段服务于当前教学内容的笑话、趣话、对话、俗话等。
  虽为“闲谈”,却并非无关紧要的题外话,而是精心设置、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语言。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学到结尾处,笔者就和学生唠起了闲话:学校上下课的铃声规律是人所共知的,可同学们有时因心态和所处情境的不同也会对铃声赋予不同的情感,如期盼、紧张、突然……学生七嘴八舌,可以看出学生已深刻地领会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一词的深意了。可见,“闲谈”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做到形闲而神不闲。
  二、语文课堂有效“闲谈”的作用
  “闲谈”应以服务课堂教学为目的,以促进有效教学为宗旨。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的“闲谈”主要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一)闲谈可放松学生的精神,激发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如果允许在10-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分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1]
  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的注意力即将分散之时,教师来段精心准备的闲话,使学生进入非随意注意的状态,既能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被别人笑话偷窃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笔者闲谈道:“唉,何苦这么激动惹人发笑呢?何必上他人的当呢?如果我是孔乙己,我就说:‘我就偷了,你怎么着吧,有本事你也去偷啊!’让他们无语。”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笔者接着问:“孔乙己会这样说吗?”学生答:“当然不会,因为……”笔者小结到:“这是无赖的言语,孔乙己尚知羞耻,偷窃是不得已而为之。言为心声,什么样的人品说什么样的话,人物的语言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笔者只是偷换了角色,用夸张的方式从反面引领学生去探究,如此一来效果远胜过一本正经地正面讲解。类似这样的闲谈,相信都能让学生兴味盎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有效学习、悟出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二)闲谈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不能只满足于教好教材,还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孔乙己》一文,鲁迅写作此文,旨在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笔者分析到这一主旨时,插入了一段师生互动的闲谈,大意如下:科举制度导致很多读书人精神畸形、老死科场,但也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封建社会世态炎凉、黑暗冷酷,却也有不少明君、忠臣。通过“闲谈”,很自然地拓展到关于小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不是鲁迅只看到了它们阴暗的一面,而是他要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闲谈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为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在语言文字层面上还是在思想情感层面上,都有难以理解的地方,遇到这些难点时,教师不妨从闲谈入手,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矛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如果把破折号后面的“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删掉,并不影响句子的连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同学们没有接触过白杨树,对白杨树的外形和内涵都没有深刻的感受,往往不能体会作者运用递降顺序的用意。此时,笔者用闲谈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汪洋一片的红玫瑰,你还会兴奋吗?要是连续看一小时的红玫瑰呢?你会恹恹欲睡。这时,远处若出现了一排绿草呢?你就会精神振奋。需要一排才能振奋你的精神吗?不需要,三五株,哪怕一株也足以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闲谈,不仅让学生了解递降顺序写法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三、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闲谈”
  闲话在课堂,功夫在课外。语文课堂的有效“闲谈”自然也有其教育规律,值得我们去探索总结。教师可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预设闲谈,也可在课上发挥教育机智,灵活进行闲聊。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闲谈定能为课堂的有效教学锦上添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闲谈的方法:
  (一)运用类比思维预设闲谈
  类比思维就是通过比较事物、事理的相同点,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语文课堂若能灵活运用类比思维来预设闲话,定会提高课堂效率。还是《孔乙己》一文,当酒客讥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的反应是“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反应为何如此强烈?笔者是通过类比思维设置闲谈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的:提到“南京大屠杀”,中国人会有何反应?强烈的共愤。何故?这是国耻。提到杨贵妃,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会作何反应?定会悲痛欲绝。何故?被父亲抢了妻子,这是家耻。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藏在心灵深处最害怕别人提及的事吗?如果此刻同学们拿这事来嘲笑你,你会作何反应?很多人都有心灵上的伤疤,一旦被人揭开,无疑会悲痛至极。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没有“进学”,是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是灵魂深处的伤疤,被人揭开了,还洒上了盐,脸色岂能不灰?
  这段闲谈,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并深切感知的“耻”与孔乙己的“耻”来进行类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理解课文中孔乙己强烈的反应,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预设闲谈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设置闲谈,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还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作者精心设置的这一动作,却没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由此笔者联想到传递东西的各种方式:同学们,甲需要把一样东西递给乙,请问有哪几种方式?一般是根据什么来决定选用哪种方式啊?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略作点评、小结:双膝下跪,举案齐眉;恭敬站立,双手奉上;姿态随意,单手传递;扔给对方;放在对方面前的地上;扔在对方面前的地上。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方式的差别,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亲疏及对方地位的轻重。通过这一联想,小伙计把一碗酒放在了门槛上,而不是递到孔乙己手里,这一动作所蕴涵的内容,相信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现身说法的闲谈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交流,这类现身说法的闲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韩愈的《马说》一文,谈及现代社会中伯乐重要与否时,笔者简述了自己的故事:老师初入社会找工作,满怀信心地到几所理想中的学校去应聘,结果一无所获,不免慨叹没有遇到伯乐。走上工作岗位后,见识多了,方知自己太嫩,根本就不是千里马。于是认真钻研,虚心请教,积累实际经验。准备充分了,就争取到了更好的机会,于是才有了今天这份相对不错的工作。当今社会,伯乐固然重要,但你是不是千里马更重要。老师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倍感亲切、可信,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四)即兴闲谈
  即兴闲谈要有丰富的知识、机敏的才情,要有即兴发挥的冲动,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思维,有豁达开朗的性格以及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累教育经验。课堂上的即兴闲谈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风格,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学生置身其中也是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和快乐的分享,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真正的敬意,增进师生的感情,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闲谈应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服务,绝不是偏离主题的随意发挥。闲谈说的是学生爱听的题外话、智慧话、幽默话、真情话,诠释的是学生难懂的哲理、情理和道理,展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博大的情怀。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勇于实践有效的闲谈,就一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王丽江苏省苏州昆山市花桥中学215332)

语文课堂有效“闲谈”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