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13

[ 侍宝华 文选 ]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侍宝华

  笔者认为目前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际手段介入课堂教学可以使语言现象更加直观,起到支持、强化、补充信息的作用。其表现有:
  1.非言语交际手段能够辅助言语行为,解释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意思。如当笔者发现学生屡次将“急躁”的“躁”写成“燥”时,为了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在课堂上以足顿地,说明“急躁”的“躁”应该用“足”旁,而不是“火”旁。不必浪费口舌,学生很快地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偏旁,再也不出错。
  2.非言语行为能配合言语行为描述事物。例如,当我们说:“我昨天看到一条蛇,有那么长!”时,说着自己就会用手比划,以形象地表达它到底有多长;而一般不会说“它长90公分”,这样说就显得生硬,不生活化了。
  3.非言语行为能补充言语表达的未尽之意。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文字表达“言不尽意”,或作者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填充等情况。这时,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用非言语行为去引导学生感受“空白”的存在,去思考、填充和建构,在生命体验的高度上阅读文章,提升人生境界。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眼神。眼神是所有身势语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往往是不会骗人的,它直接表现出内心情绪的变化与情感的波动。因此对教师来说,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例如,有一位学生上课喜欢盯着老师看,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的眼神就多给她一点,经常向她示意“我知道你在认真听课”“很好,老师很喜欢”。课堂上一名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教师可以用略带微笑的眼神盯着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在下面做什么,希望你认真听课。 ”
  2.身体接触。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握手和拥抱很少采用,主要用到的有:抚摸头部,拍拍肩膀,捏捏耳朵等。比如教师和学生说话时,身体略微倾向学生一方,学生会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感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助于优化谈话效果。
  3.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一个复杂并且多变的结合体。有人曾做过统计,人的面部大约能做出25000种不同的表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经典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杨贵妃最微妙的面部表情,正是这回眸一笑让唐明皇不能自拔。俗话说,“脸是晴雨表”“看脸色做事”,这正是面部表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恰当运用面部表情,相信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调控教学氛围,增进师生感情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富有感情、个性的个体,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必然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影响知识接收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恰当调控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然会有效运用语速、语调、眼神、表情等非言语交际手段。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节奏的情况下达到调控教学氛围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等交往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情感不仅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还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富有激情,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被人理解,特别是与教师交往、被教师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多多关心他们,并使他们感觉到这种关心,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同时产生强烈的上进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心,固然可以通过言语传递给他们,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容易弄巧成拙。因此,通过表情、眼神、姿势等非言语交际手段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情感传递给他们更为合适。
  四、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节奏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时反馈信息,寻找原因,调节教学节奏。如果学生听课时,有挠头皱眉、叹气抱怨等现象,可能是因为知识量太大,超过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学生记笔记时流露出无可奈何而又焦急烦躁的表情,并不停地将笔拿起又搁下,可能是教师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学生听课时大多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玩弄手中的文具,这可能是教学内容太枯燥、太简单,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笔者讲授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备课时把系统介绍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其代表作作为一个重点,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李清照比较有名的词学生基本都能背出来,而且通过他们的表情还得知,80%的人对李清照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于是笔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原来的预设改成生成,对李清照词的风格及代表作简单带过,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词中的意象。
  学生的眼神、表情、神态、动作等非言语行为反馈的信息,能帮助教师获取学生知之与否、知之多少、知之难易等多方面的信息,教师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如果是学生知之不多,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就应该多花些时间,多下些功夫;如果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或者是他们很容易掌握的,就不必绕来绕去、喋喋不休。在这样的地方,花的时间越多、下的功夫越大,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反感。
  (侍宝华江苏淮安淮阴中学223000)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