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基本体式是以名家名作为主,以时间为序,它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高智能的集萃性之外,还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的负载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非中文专业中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已在许多医学院校引起了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在利用大学语文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提高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这一教学任务。
一、大学语文作品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突破旧有的思维方式,扩大视野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等几所大学在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在短短的九年中,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程洲际火箭总设计师屠守鄂。这样骄人的成绩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引起了国际、国内人民的广泛重视。据研究教育史的学者分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南联大重视通才教育,重视基础课,重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清华大学的校长,当时主持联大常务工作的常委梅贻琦,在1941年写的《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他说“窃以为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著名教授闻一多和朱自清都曾发表讲演,批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教育思想,主张大学生要扩大视野,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求精。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即所有学生都必须研修大一国文、英文和中国通史,使学生既具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本学术领域内有专精的造诣。
“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的基础课程。在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诸多抽象复杂、难以表现的事物,在文学家笔下却往往呈现出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愁绪”,这是现代人在生活压力下常体验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无形无迹,难以描摹。然而,在古代文学家的笔下,“愁”却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似乎有了长度,可以丈量;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似乎有了重量,可以称量;李煜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似乎有了韧性;李煜还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感情得以具体化,而且还显现出了“愁绪”的众多、永恒和流动。同样的“愁绪”居然可以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这些生动形象的诗词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这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有益。许多科学大师曾谈过类似的经验,即文学艺术的修养使他们的视野开阔,联想丰富,很多创造性成果都得益于这种思维方式的意外启发与推动。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医学院校的学生,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应该养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果一名医生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思维模式,在观察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就难免会有“胶柱鼓瑟”之弊。清代大学者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提出“医须周察”。他认为,医生观察病情,应该全面细致;诊断病情,应该善于透过纷繁的表象抓住其实质;处方用药,应该善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独辟蹊径。
二、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杨叔子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大学语文课具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无法替代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寓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品质情操、人格气节、精神风貌等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之中,陶渊明的“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坦露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高洁的情怀;还有朱自清一生自甘清贫,宁可挨饿决不食美国面粉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的胸中激荡,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会深深地渗入学生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去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道德感,树立起高尚的情操。另外,爱国主义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教材中,既有对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的礼赞,也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著名的爱国者的形象;陆放翁临终仍念“九州同”;秋瑾毅然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献身革命……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挚热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教材中还编选了一部分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黄河的壮阔雄伟、泰山的巍峨博大,无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西子湖的妩媚,苏州园林的玲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演绎了一场争霸战的赤壁,流淌过多少悲欢离合的秦淮河,无不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作者对笔下的山川景物无不注以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是他们爱国情感的体现和人格的化身。利用这些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作用
大学语文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中医学讲究望、闻、问、切,西医也注重望、扪、叩、听,二者在诊断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就是以观察为基础,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因为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年龄、体质、发育等个体特征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医生必须首先观察了解病人的气色面容以及各种症状体征,然后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提供的一些诊疗仪器的帮助下,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分析、归纳观察到的情况,找出病因,把握病情,作出诊断和治疗。可以说,在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医生的观察越敏锐、形象思维能力越强,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说明,形象思维在医疗实践中同抽象思维一样重要,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既然如此,学习大学语文对培养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来说就非常必要。因为大学语文正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形象的分析,使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的能力,掌握开放、多元、辨证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学习大学语文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表达能力的核心。据人才学的研究,当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六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中,表达能力是其中之一。作为医学生,不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都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但是,众所周知,现在的医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学生的作业中错别字、生造字随处可见,乱打标点、书写潦草、辞不达意、文不分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把化验单、处方或者作为病情记录和科研资料的病历中的关键字都写错了,或者语句不通,表达不准确,将会造成延误诊断或错误处理的严重后果。据了解,医院处方、病历等书写混乱的现象很普遍,也有因一字之差造成不良后果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并提高他们的应用写作和科技写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大学语文以其丰厚充实的知识,灵活生动的形式,潜移默化的特点,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芳.大学语文的现状和未来[J].宜宾学院学报,2005,(05).
[2]蔡建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学刊,2006,(10).
[3]段志东.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4,(02).
(李杨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