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477

[ 郑淑琴 文选 ]   

背景知识呈现的时机例谈

◇ 郑淑琴

  背景知识介绍是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读作品时,教师根据需要,找准时机,呈现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亲近作者,还原作品的本貌,更深入地进入到文本中去。
  初中语文新课标反复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过程等,无疑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作品背景因其独到的作用,受到了人们高度的关注。背景知识的介绍,成了深入解读文本的有效切入口之一。
  反观我们的课堂,有一些语文教师习惯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他们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的一些经历,对学生理解课文无益,讲了无效,不如不讲!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刘禹锡的《陋室铭》,原先设计的教学程序是:解题介绍“铭”这一文体——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正音——诵读课文——体会骈文的音乐美——解释关键词语——理解全文——赏析写法。一开篇就解题介绍“铭”这一文体知识,学生的情感很难被唤起;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学生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紧接着的正音,又使学生的热情消失了。倘若在集体备课之后,老师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调整到翻译全文之后,在学生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介绍,还原历史,则会使学生一下子走近刘禹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为什么“陋室不陋”;之后,老师再介绍“铭”是“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刘禹锡写《陋室铭》是为了警戒自己要坚持操守和追求,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铭”的特征,这比一开篇就解题介绍“铭”这一文体知识要有效得多。整节课也因为“铭”的文体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的调整变得一气呵成。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对于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应该按需选择,呈现的时机应该恰到好处、画龙点睛,能够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
  一、探究写作目的时呈现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或宣泄情感,或发表看法。解读文本时,适当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文字深入文本。
  [课例1]《背影》一文,很多老师都把着眼点放在对父爱的解读上,但是《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情,写作时间是1925年,时隔八年之久。这八年的沉淀,作者要呈现的仅仅是父爱吗?
  这时,老师出示了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1917年,当时20岁的朱自清并不真正懂得父爱,以为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但父亲在火车站送别时孤独而蹒跚的背影却深深地印在了朱自清的脑海中。八年里又经历了许多变故,家境越来越惨淡,尤其是父子失和,矛盾日益激化,使得父爱停留在了岁月的记忆中。直到父亲来信,触到了朱自清的灵魂深处,于是作者便无可遮蔽地宣泄出自己对父亲久违的爱和忏悔之情,写成了这篇质朴情深的《背影》。
  [课例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杂文之一,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根本难以读懂文章。通过查阅,我们发现此文写作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东北三省之后,向关内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通过对以上两个课例的观察,不难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了一步,例1的解读中能从“父爱”上升到“父子情”,例2的解读中则能触摸到鲁迅深邃的思想。
  二、解决学生的疑问时呈现
  课堂中,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从而会对文本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疑惑。教师在获悉学生的疑惑时,也可以利用背景知识解开学生的疑惑。在这方面,于漪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课例1]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写了一篇教学叙事:今天上《木兰诗》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地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后来通过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于漪老师查到了:“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她告诉学生后,学生的疑问豁然得解。
  再看[课例2]九年级上册《公输》一文,条理非常清晰:墨子从言语和实力两个方面让公输和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有同学就有疑问:公输和楚王都无言以辩的时候,为什么不立即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呢?可能是文章出自墨子弟子之手,为墨子歌功颂德吧!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呈现背景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的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的规模、激烈度也急剧上升。这样一解释,使学生明白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生存,各诸侯国必须要凭实力才能胜出,怎会轻言放弃呢?
  可见,利用背景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疑问,能还原作品的本貌,更能使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也能在课堂上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三、领悟课文主题时呈现
  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背景知识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
  [课例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文字非常简洁,其中写景的句子尤其能让人感受到月色的皎洁,月光的空灵。但是文章结尾处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学生非常难理解“闲人”的含义,很难理解文章的主题。此时,老师介绍苏轼贬谪黄州的一些背景知识:元丰三年,苏轼谪居黄州。他以超脱于人世的态度来消弭贬谪带来的痛苦,亲耕营地数十亩,自号“东坡”。他不是与艰难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而是在体验痛苦情境的同时,追求从容与旷达,履险如夷,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读了这些背景知识之后,学生自然能理解“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课例2]韩愈的《马说》理解的难点在于对文章的主旨“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理解。为什么韩愈会如此的感慨呢?原来韩愈在仕途上一直不得志,怀才不遇,郁郁寡欢: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又相继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根本得不到重用。正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韩愈才会因自身的遭遇而含愤写下《马说》一文,托物寓意,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讽刺、控诉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
  读了这些背景材料之后,文章的主旨自然就不难理解了,从而使学生读懂了作者,读懂了文章。
  四、探究写作技巧时呈现
  写作技巧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的艺术手段,也是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难以说清楚的地方。此时,引入背景知识能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课例]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部名篇。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除了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对比的高明手法,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深化。
  为什么要用牡丹来作为反衬的对象呢?有位教师适时地引入了有关背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买花》一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师生共同赏析这首诗,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的花,以及课文为什么运用牡丹来反衬的原因。
  此外,探究许多大家名篇的写作技巧,也可以适当引入背景知识的介绍。
  五、收束全文时呈现
  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发展。语文课上应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补充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来激起学生阅读同时代作品或同类作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课例1]在学完《孤独之旅》之后,教师适时地呈现以下情节:杜小康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了油麻地,此时的杜小康会怎样做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了解那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然,但也是必然,感人心魄,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课例2]阅读杨绛的《老王》,在分析了老王和“我”的人物形象之后,问:“老王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会想到那是特殊年代造成的。此时老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文化大革命”时期荒唐动乱的画面。同时老师可以进一步解说: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年代,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功臣和高级知识分子都受到了迫害。关于这个特殊的年代,杨绛还著有《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记事》等作品,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杨绛的同类作品的兴趣,以了解杨绛“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的写作风格。
  在结尾处适当地呈现背景知识,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厚学生的语文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莎士比亚说:“没有欣赏的人,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聒噪里歌唱,人家绝不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为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背景知识介绍的时机要恰当,就是要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合拍,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文学习前、课文学习中和课文学习后均可进行。适时、适度地呈现背景知识,可以促使课堂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亲近作者,还原作品的本貌,深入文本的内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刘菊春.按需选择因势导入[J].福建教育,201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卢海燕.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介绍的四种效用[J].文学教育(下),2011,(01).
  [6]戴继华.背景知识如何呈现[J].语文建设,2011,(11).
  (郑淑琴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书院中学324000)

背景知识呈现的时机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