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做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充满魅力,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沟通情感,让学生在感动中陶冶性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善于沟通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生活,促使学生的生活情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始终涌动着情感的生命源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动中陶冶自己的性情。
如学习鲁迅的作品《故乡》时,笔者开篇设置了一个对比鲜明的导语,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现在丰衣足食、窗明几净的生活。开始,笔者先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的父亲:有的写父亲西装革履,有的写父亲的手机奏着时代的强音,有的写父亲繁忙的工作,有的写父亲悠闲的生活。笔者就此打住,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闰土的肖像描写,然后在脑中描绘一下父亲的肖像。开始,大家对父亲的肖像还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整个教室静悄悄的。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说:“两个时代的父亲在肖像上有天壤之别,我们在对自己的父亲敬爱之余,更对闰土的不幸产生了疑惑,是什么原因导致才四十岁上下的闰土却活得像个木头人呢?”听完笔者的话,学生迅速研读课文,并对闰土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明白了旧社会的黑暗、兵、匪、官绅等使闰土的命运变得如此悲惨,由此大家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了感恩新社会、报答新社会的情感。
二、关注社会,让学生在感悟中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要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让生活成为一座桥梁,架设在学生与书本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文化之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中开拓视野、历练人格、锤炼思想、提升境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现实的精神,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形成自己的感悟,并在感悟中开阔自身的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把教学活动放在现实生活的广阔背景中,抓住社会、生活的相关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它引向文本、指向教学目标,从而获得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如果就文本机械地学习,学生对课文可能不会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但笔者把思维牵引到社会生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熟悉的中国人入手,先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人是如何的。结果学生七嘴八舌,纷纷介绍自己所了解和熟悉的真人真事,有的学生说到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顶住了各种压力,主持修筑了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振奋了中国人的信心;有的学生说到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以勇于拼搏的精神,夺取了一枚又一枚的奖牌……这样,从文本到生活,再从生活回归文本,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又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乐趣
语文课程新标准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材的处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这个内容时,笔者先找到了电影《英雄》,在教室全剧播放。看完片子,笔者便以“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个单元的学习,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鲁滨孙呢?夸父和孔子呢?结合《真正的英雄》,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一提出,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学习热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或侃侃而谈、或大声辩论、或慷慨陈辞,有的说到革命时代的英雄,有的说到身边见义勇为的英雄……两三节课下来,学生们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笔者又趁机设计了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讲心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形式的统一,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点思想的火花,教师也应当倍加呵护,并予以充分肯定。支持和鼓励学生不同凡响的想法和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地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能热情地、多角度地进行思维的创新。如笔者教学《愚公移山》时,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之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文章赞扬了愚公的精神,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办?”学生议论纷纷,多种想法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其中一个学生答道:“如果是我就不会这么蛮干,两座大山何时能挖平?我会在山两之间打一条隧道,虽然很难,可比搬山容易多了,既造福一方百姓,又保护了生态自然不被破坏。”一个“生态自然”的提出令笔者耳目一新,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创新。笔者对他的回答大加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创新性地回答问题。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四、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师要给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味”,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这个内容,笔者引导学生走上街头,真实地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语言,采用录音、笔记等多种方式,学会了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再把它们带回到课堂,大家分析讨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用语,能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语言,也能对这些语言进行鉴赏品评,进而学以致用,不仅写出了很好的广告用语及标牌、对联,而且班级的板报出版得也越来越好,自身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了实践活动,学生就不会只着眼于书本而是放眼大千世界,让生动形象的社会生活全面地汇聚于眼底,让综合的思想凝聚于脑际。老师也可放开手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大显身手。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有味,老师教得有味,语文的教学便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好语文,事半功倍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董旭午.语文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实践价值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9,(08).
[2]郑远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师版),2009,(11).
[3]郁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2).
[4]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09,(03).
[5]曹玉峰.巧用教材,激发课堂活力[J].语文教学之友,2009,(09).
(潘启文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迳口镇四会市迳口学校 52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