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地方资源的现实情况入手,提出了活用三因,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策略;同时挖掘历史文化、自然地域、社会生活等多形式的地方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从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角度对其效果进行论证,从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向“活动化、生活化、职业倾向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部分,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指出,基础模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职业模块,则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可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基于生活,深入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依托地方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一、顺藤摸瓜,追本溯源——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因
(一)中职学生学习被动、兴趣缺乏,需生动的载体
在中职招生录取的最低门槛不复存在的现实情况下,大部分职校生的学习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许多学生进入职校学习是为了获取一技之长,对文化课缺乏兴趣,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课时,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知识差、自学能力差、学习兴趣低、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教差等这些都成了横在中职学生面前的一道道坎。
针对中职学生“学”的现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以“生活”为载体,以活动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由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当地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依托地方资源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渠道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接触地方社会、了解地方职业的大环境。
(二)地方资源生动丰富、贴近生活,有较强的实用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这些资源可信度高、寻取方便、地方色彩浓郁。如果能充分开发这些地方资源并加以灵活利用,就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多样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如笔者学校所在的东钱湖,周围群山并列、秀峰峥嵘,千姿百态,七十二条溪流纵横贯注汇流于湖,汇成烟波浩淼的东钱湖,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每个学生都已对其中的一部分相当熟悉,不了解的通过各种途径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与教材中一些统一而远离学生生活的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依托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地方资源,能利用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二、活动之要,无出三因——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策略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扩展到中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则是根据地方特色,依托地方资源,合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换言之,活动的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活动的体系应开放而有弹性,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笔者学校所在的东钱湖,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就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地方资源,先后开展了“我身边的大自然——借我一双慧眼,发现钱湖之美”、“奏响蓝色保护曲——东钱湖水资源调查”、“走进历史——东钱湖韩岭古村落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依据自身特点,深入挖掘这些地方资源,在形式多样、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学习了语文,更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二)因人而异
任何一次语文活动均是有主题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过程、方式和特点。但是同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段实施,其活动目标、活动深度及活动个体的程度应该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举行,学生也有差异,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
在依托地方资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用“立体模式”来开展活动。即由教师和学生商量确立主题(母题),再将之分解成若干子主题,然后学生个体或者小组完成、整合子主题,从而使整个活动内容系列化,渠道立体化,方法多样化,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使得“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实践是学生的实践”。如同样是开展“我们热爱大自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其深入景点,撰写导游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引导其将拍摄的照片制成精美的Flash等。在同一班级中,能写的则引导其用笔记录,能说的则引导其用嘴表达,能做的则要求其制成手工作品等。
(三)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在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往往会把握时间,根据活动的特点与内容,提前几周组织准备,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对过程的监控,根据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行为,随时引导调整。因为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在实际活动中加以实施,才能调动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笔者在实施“我与大自然”综合实践中,事先根据学生协商讨论,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东钱湖之美(见图一,活动前分组情况),体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情趣,获取人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的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利用摄影、调查等方式深入东钱湖,渐渐感受到了她的不同的美。于是,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度,笔者因势利导,将学生从原先的三个活动内容并列的组,适时调整为层层深入(见图二,活动中因势利导分组调整情况)。
三、有的放矢,分门别类——有选择性地挑选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依托地方资源,无疑能突破文本的真空性,引入生活活水,使“百闻”转为“一见”的切身体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但地方资源往往是零散而分布范围广泛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活动内容见表一)
(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地方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是当地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戏曲等。依托这些资源,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素材引入语文课堂,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能大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关注家乡历史文化的意识。
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当地工作,他们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开展一系列有关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土文化的活动,这样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的同时,也能通过体验、领悟、熏陶,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如笔者学校所在的东钱湖,是浙东著名的风景胜地,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在她的浪漫传说中,范蠡携西施逃离了剑戟权谋,在陶公山上经营着财富与爱情;在她的山水间,衍生了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南宋石刻公园,肃穆的石刻记录着难以风蚀的历史记忆;小普陀的洞天胜地,曾有“千僧过堂”的大慈禅寺,是梵钟古韵的绕梁余音;繁若星辰的殷湾渔火,客商云集的韩岭古市,都是东钱湖可以一一追述的风情。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了《诗意的栖息》、《你好,东钱湖》、《在水一方》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山一水一故事中,体悟一人一事一精神。
(二)依托自然地域资源
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查资料,动脑思考问题,动口沟通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甚至获得了以后工作的“职业情境”。如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泊,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它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苍郁,湖面开阔,岸线曲折,生态环境优美。作为当地的中职院校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地域资源,带领导游专业的学生来到东钱湖,引导他们面对美景,撰写导游词并进行现场讲解;我们请财经专业的学生调查分布在湖边的景点游览情况,并制成图表;我们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带回去与大家共享……利用自然地域资源,在情境中,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依托社会生活资源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生活资源,获得情境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村体验一下农民生活,去公园与来往的游客交流,走进社区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残障弃儿。通过这些社区活动,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置于各种生活、职业情境中,让他们从多方面接触语文、感受语文、应用语文。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经久难忘,而且能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历史文化资源 范蠡“商文化”、钱湖史氏家族、补陀洞天的传说、十八裴君造钱湖、王安石、沙孟海、周尧……
自然地域资源 陶公岛、福泉山景区、南宋石刻公园、钱湖十景……
社会生活资源 湖泊休闲活动、东钱湖乡村美食、自行车骑游东钱湖……
表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资源分类(以东钱湖为例)
四、辨证论治、形具神生——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从学生的角度: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地方资源的把握处理,重视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重视小组的协作,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二)从语文课堂的角度: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扩展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的所学都是有用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知识,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技能,这使得中职语文课堂呈现出活动化、生活化的特点。
(三)从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活动,也是学生锻炼社会能力、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模拟职业情境的过程,实践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使得中职语文教学体现出职业倾向化的特点。实用性、应用性、岗位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符合新大纲的精神,能更好地促进中职语文学科建设,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生活中的地方资源如同一地散落的沙子,需要我们用一个合适的容器来收集。地方资源的素材、语文的视角、综合实践的意图、活动的方式就构成了这个容器。依托地方资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永远是有活力的,开放的,永无止境的。在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道路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1]褚树荣主编.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利.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董小微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3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