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应该包括文学鉴赏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终生受用,所以笔者觉得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尤其重要。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里的精粹,以其丰富的内容、含蓄的语言、深厚的情感,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并且长盛不衰。诗歌鉴赏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还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素养。《毛诗序》说,诗有感动和感化的力量:“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三国时期的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古典诗词尤其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人格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就这样写着:“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教会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
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作家本身的人生经历、知识素养、感情观念等。有人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作品所有的内容和思想直接反映社会生活,诗歌也一样。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就要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中来考查。《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鲁迅先生也说过:“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的诗歌的思想和内容,就要了解这个人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每一位诗人在艺术创作上都有自己的追求,这就使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只有结合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她的生平和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生活在两宋期间,她早期的词轻松活泼,细腻含蓄,多写少女情怀。她的丈夫赵明诚“天台之遇”以及北宋南渡后,由于情感和生活的巨大变化,她的词变得凄冷悲切、感情强烈,更多地表达凄苦与孤寂之情。只要学生了解了她的生活景况,就不难理解词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所表达的内涵。
二、反复吟诵,细心玩味
中国古典诗词最早就是应唱歌的需要而为乐曲填写的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要求写成的,都要求押韵,所以具有格律美、音韵美。我们现在读诗或词还是有在唱歌的感觉。由于有格律,节奏感强,再加上声音的高低起伏,就显得抑扬顿挫,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押韵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容易记忆。古人在品味诗歌的时候,也大多是摇头晃脑地不断吟唱,其实这是欣赏诗歌的一种好办法。在吟诵中感受其音乐美,领会其内涵美。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多读的作用。熟读之后,诗歌的语句意蕴就会烙在你的脑中,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随时灵活地运用,古人的这些外在的东西就内化成你自己的能力。诗歌只有在反复的吟诵、细心的玩味之后,你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美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整首词语句精悍,韵律急促,声音响亮,读起来铿锵有力,苏轼借历史的变迁,缅怀英雄人物,恰当地表达了宦途失意的感慨,气度恢弘,风格豪迈。
三、抓住“诗眼”,理解重点
每一首诗或词都有最能反映全诗或全词中心内容或感情的词,我们叫它“诗(词)眼”。诗(词)眼在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能否找准诗(词)眼,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找出诗(词)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的“眼”就是“涕下”。陈子昂本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但是在当时却不被重用,在官场备受打击。“古人”“来者”借指能礼贤下士的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第一、二两句写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空间的辽阔,诗人先从时空方面衬托了他的失落与孤寂,第四句水到渠成地集中表达了他的情感——“涕下”。
四、发挥联想,再造意象
诗词鉴赏是诗词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艺术思维,是人们接触诗词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读者欣赏诗词,也要立足于文本,根据文本的描写再造意象,“沿波讨源”,理解诗人在诗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情感。这里的再造意象,实际上就是读者以诗词描写的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一定的政治与艺术观点出发,去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艺术形象。鉴赏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丰富欣赏对象,把诗人、词人描写的事物在脑海中重新拼成一幅图画,把诗人、词人描写的内容再现出来,重新体味诗人、词人画中表现的内涵。在这个过程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非常重要,没有联想和想象力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就像一座桥梁,没有这座桥梁,你根本无法达到再造意象的彼岸。如学习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作者只是简单地把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人等几种事物堆砌在一起,并以枯、老、昏、小、古、西、瘦、夕、西、断肠等词加以修饰,读者只有充分地发挥想象与联想,把其中的事物重新组成一幅图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作者以“枯”来修饰“藤”,以“老”来修饰“树”,显然有悲秋的感觉;“昏鸦”在中国的文化意识里代表着“不祥”;“小桥流水人家”,别人有家我独无,更显作者的孤独凄凉;“古道西风瘦马”,显然已经飘泊多年,马都瘦了;“夕阳”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也总是充满无限的愁绪;最后一笔点睛,“断肠人在天涯” ,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寥寥二十八个字,一幅优美的游子羁旅图,使满腔寂寞凄苦的思乡情怀,跃然纸上。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五、积累经验,提高素养
诗歌鉴赏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构成诗歌欣赏的活动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诗词作品,主观因素是鉴赏者的思想水平和鉴赏能力。这个鉴赏能力包括鉴赏者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文学修养等。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文学修养,最好的诗歌放在他面前也难以引起他的欣赏欲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刘勰主张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学会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感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同时,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诗词的基本常识和文学表现手法,这也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捷径。例如:诗词的格律和用韵,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诗歌的流派和主要的代表人物,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烘托、抑扬、用典、虚实、象征、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艺术表现手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学习古典诗词,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达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李惠红广东鹤山市广播电视大学52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