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31

[ 孙旭虹 文选 ]   

“体验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 孙旭虹

  高中阶段的教学,古典诗词一直以来是个难点。由于高考得分率很低,学生往往对诗词鉴赏题望而却步,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诗词鉴赏能力很差。但是古典诗词又是重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重,同时,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古典诗词的美是很多艺术作品望尘莫及的,虽然难,但是也要认真对待古典诗词的教学。那么,高中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呆板的课堂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把这种教学法引入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法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比较有效的。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体验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体验的、身临其境般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会、品味诗词。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图片,播放各种视频、音频等,创设一个比较直观的、合适的情境。创设情境可以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去听,并置身于老师设定的情境中去体验、揣摩诗词的意蕴。
  例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赤壁的图片,选那种有江涛翻滚拍打岩石的图片,另外配上赤壁之战并带有周瑜的图片,学生仔细品味词的语言和朗读这首词后,再观察感受一下图片,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作者创作这首词时的情景:长江浩浩汤汤,波涛击打着岩石,作者面向长江,背手而立,在怀古思今、思悟人生。这样一体验、一想象,便不难感受到苏轼在词中流露出的豪放旷达之情。
  我们在选择图片、视频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必须要与课文的基调相协调,如在展示赤壁图片的时候就不适合用长江风平浪静的那种图片。第二,所展示的内容不能脱离教学目标,选择视频、图片必须服务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材料给学生看。比如,教师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一下《赤壁》这部电影的片段就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纯粹是浪费时间。
  二、还原情境体验
  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是很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还原情境,这样他们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等。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一个虚拟的情境,并展开想象,置身于这个虚拟的情境当中去体验诗词、理解诗词;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就把诗词中描绘的景物画出来,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的画作,看谁画的最接近诗词;还可以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在黑板上把诗词中出现的景物画出来,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画,一边讲解诗词,一边补充,学生由直观的画去体验诗词中的情景以及诗词作者的心境;如果方便,有的诗词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去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方法多样,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创设的情境当中去感受、去体验,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情感。
  例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配乐朗诵词作之后,就让学生自己揣摩词的语言,然后找一位学生上黑板用简笔勾勒出词中上阕出现的景物及人物,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补充画面,直到蝉、长亭、雨、帐、舟、人等都勾勒出来,等老师讲完,黑板上已经是一幅展现词中景物的完整的画了,我们用图画还原了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图画体验到送别时的情景。这样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了,并且这样讲完上阕,学生也基本上可以看着黑板背诵下来了。
  三、调动生活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加强体验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以感同身受的形式参与到作品中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诗词的内涵。我们设置的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当中,结合生活体验,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例如我们在讲杜甫的《月夜》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假如哪天你一个人在异乡生活,晚上睡不着觉,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你这个时候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想家?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教师进一步引导:人们在相同的情境下,会有大致类似的感受,你在异乡时会有想念亲人、想念家乡的感受,那么对于作者来说也是一样的。学生再揣摩诗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会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体会到诗词的感染力,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和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词。这种情境是与诗词的情境相同或相似的,可以是教师假设的情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调动类似的生活体验,还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作者,看在相同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感受。如在讲送别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有没有与别人分别的经历,当时分别时是什么感受等;讲到思乡诗词时,可以调动学生思乡的生活体验,哪些景物最容易惹起乡思,想家的时候眼中的景物有什么感觉等。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词,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诗词的思想情感。
  诗词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感情淡薄的人很难深入体会诗词,我们要鼓励学生仔细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验生活,让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例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为什么?如果你在生活中体验过秋天细雨打在梧桐叶上的情景,你或许会同样感受到凄凉寂寥,你在生活中由细雨打梧桐体验到了凄凉,那你读到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就不难理解了。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做一个情感丰富之人,这样对古典诗词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结
  “体验式”教学是很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可以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验式”教学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还原情境体验、调动生活体验这几种方式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在体验中理解诗词,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进而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翊卿.体验式教学模式为藏族大学生英语教学开辟新思路[J].西藏教育,2011,(10).
  [2]郝志宏.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3]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孙旭虹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第一中学524300)

“体验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