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两轮选修课的教学过程,第一轮“最轻松”,第二轮“最没底”、“最困惑”,而第三轮的选修课教学即将开始,路在何方?笔者翻阅课标,反复思量,结合前两轮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深刻理解“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不应是机械消费教材的过程,而是二次开发的过程”这一含义。确实,浙江普高所选修的无论是《<论语>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是《外国小说欣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即要求教学能着眼于陶冶鉴赏。在选修课的教学阵痛中,笔者意识到,必须把选修课上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
一、阅读是选修课教学的“灵魂”
什么是阅读?课程标准这样阐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师生来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因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只有把选修课上成阅读课,才能更自主地实现选修课教学的发展性目标,使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
二、把选修课上成阅读课的策略
选修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强调“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笔者试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浅谈把选修课上成阅读课的一些看法。
(一)确定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文选修教材的作品大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千姿百态,教师即使想面面俱到,依然会顾此失彼。例如,《外国小说欣赏》八个单元所选作品的作者来自不同国家,生活经历时代各不相同,所选作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的题旨本来就是模糊的、不确切的,而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相一致,就越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那面对这样的选修作品,更需要一种尝试、一种探究、一种引导,也更要求我们教师不能随性而为,应针对其在单元设定的话题下,继续对所选定的作品进行解读,依据学生的学情将其教学的根本目标相对确定。
例如,《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一篇反战作品,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它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如此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的小说怎么来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呢?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将注意点放在文章的对话阅读上,从而相对确定教学目标“以体验走进一个老人的内心世界”。在这节阅读课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通过反复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揣摩老人的心理,自然而然地鉴赏叙述的“减法”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同样是战争主题的《牲畜林》,学生初读后却捧腹大笑,并不因其是沉重的战争题材而心情压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面对这样的初次阅读,教师要做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话题“结构”的阅读,深思“牲畜林”带给我们的不同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在选修课上能培养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并要“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而这些目标必须在选修课上运用阅读来完成,也就更需要确定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多种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教授说:“阅读教学要教阅读”,他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像古代读文教学那样只教课文而不教阅读的”,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其实是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的学习以及能让学生综合运用的过程。笔者举几种可行性阅读方法来抛砖引玉:
1.体验式阅读法
体验式阅读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解读文本,主题亲历体验并获得相应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高效阅读教学策略。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有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像外国小说的阅读教学,如果用单调枯燥的抽象思维代替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就无法体会阅读过程中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作品的特点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式阅读、互动体验式阅读等。
如《桥边的老人》一课,笔者就“以体验走进一个老人的内心世界”为教学根本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式的阅读。言为心声,对话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桥边的老人》中的对话出现了交错并行的情形,老人和“我”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话,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味文本的情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感受心灵的震撼。
在选修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调用各种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亲历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达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和感同身受的最好阅读境界。
2.批注式阅读法
批注就是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和旁边等处的批语和注解。古人曾说:“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外国小说欣赏》所选课文很多是从名著中节选而来,如果采取一些常规式阅读方法,往往会很累,用学生的话说“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而批注既可以写批语,又可以注解、注释。批语可以写的内容很多,阅读时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注解主要就是对原文疑难地方、关键地方的注释、阐发。
《炮兽》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课堂教学根本目标的设置是“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设置的功能”,课文比较长,课时安排紧张,怎么做?应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再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然后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来作批注。
作批注一般是直接写在书页上,边读边想,信手写来,三言两语都可以。作批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可以“温故而知新”,往往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3.问题探讨式阅读法
问题探讨式阅读虽然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但课改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优秀教学经验的发扬和再创造。不管是必修课教学还是选修课教学,最需要的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问题探讨式阅读侧重于“探讨”,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同时结合课堂生成性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讨。
高尔基的《丹柯》,如果单纯从小说情节来看,小说非常简单,就是勇士丹柯带领族人走出树林,牺牲自己的故事。学生对丹柯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主人公身上影射出来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在阅读中只到此为止,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师能抛出话题“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小说的功能就是教你换一种角度、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通过适时的话题探讨,让学生二次阅读,深度鉴赏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形成方式。
4.比较式阅读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比较才能增加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在获取成效时事半功倍。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总结规律。
例如读了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之后,又看卡尔维诺《牲畜林》,有着一种莫名的滋味,就像在冬天吹冷风后又跑到夏天吃西瓜。同样是描写战争,一个沉郁,一个欢喜;一个是不知“路在何方“,一个是“胜利回归”。这悲喜描述中既有作家心理的、创作技巧等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两篇文章共通的文心。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整体阅读,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到情节安排再到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等方面一一比较、品味,从而领略两位大家的风格。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方法是多元的,而每种阅读方法对不同学生的适用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只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途径才是最好的。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过程。
三、与“选修课教学”相关的几点想法
1.选修课教学的目标定位要“简约”
一般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基本上采取全方位突破,但在选修课教学中,阅读应该是一种简约、单纯的阅读,它不求面面俱到,强调选点突破,抓住文章最大的亮点放大鉴赏。正如德国作家哲学家叔本华所言:“真理是完全裸露的东西,其表达越简浅,其影响便越深沉。”大道至简,选修课的阅读目标制定尤其如此。
2.选修课教学的过程要“四维碰撞”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如果要体现“人本”的特征,就必须让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碰撞的。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文本”的单纯碰撞,也是“生──文本”的自主碰撞,更是“师──文本──生──生”之间的四维碰撞。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碰撞的过程。
3.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要“懒惰”,主角要“勤奋”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组织者”,一个“欣赏者”。课堂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必须让学生在选修课堂上“当家做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地阅读那些好作品。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选修课的学习当然不例外。但必须强调的是,选修课教学最重要的是学会探求学问的方法,而语文选修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能阅读,会阅读,及至鉴赏,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胡立琴浙江省嘉善县嘉善中学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