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往往“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毫无新意。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乏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因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是解决作文教学老大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以致步人后尘,落入窠臼。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找出写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如写“说冰”这个题目,一般学生很容易受“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句的影响,论述往往毫无新意。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则可以论述出冰在不同环境中状态不同引申出人在不同环境中能被塑澡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或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结成冰后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公仆”等。
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商界就应见风使舵”、“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以《皇帝的新装》为例,笔者曾让学生以“皇帝的新装”为题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另外,适当地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郭明胜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3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