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24

[ 赵涛 文选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赵涛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笔者从课堂内外探究原因,认为语文教师应从师生关系、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不乐之者。”
  语文是一门优美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学生应该是十分喜欢的。然而可悲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1)课堂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也许心猿意马;(2)课堂外,学生除了被迫应考进行一些操练外,少读少写,甚至不读不写,无主动求知的欲望。这些现象不仅使语文教学收效甚微,而且挫伤了教师语文教学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与思考认为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文修养,用个人的语文魅力征服学生。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背诵全文,学生彻底被教师征服了,一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悲伤的氛围中。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再次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读教材、念教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笔者在上高二选修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时,每讲到一个月令,便总结一段话来表达汪曾祺对大自然、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并且用动情的声音去感染学生。如:“葡萄是作者栽培的对象,更是他生活中亲密的伙伴,作者那颗火热的心随着葡萄流动的生命而跳动。他在用自己的语言向自然界的生命致敬”。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汪曾祺那朴素、个性而又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中。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充分灵活的准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艺术来自于教师精心、细致的备课。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要投合他们的情绪爱好,只有能投其所好、精心部署,才能吸引学生,进入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在学习《拿来主义》时,学生们往往对鲁迅的作品有畏惧心理,于是笔者在备课时广泛阅读鲁迅的杂文,总结其杂文的主要特色。最终笔者发现,鲁迅的杂文语言有形象性、讽刺性和幽默性的特点。于是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幻灯片,内容为鲁迅在其他杂文中所写的具有此类性质的语言。如,老师说:“有这么一家生了一个儿子,过百岁那天,丫鬟、仆人一群随着主人抱着孩子到街上去出行。过来一个人,就让人家看小孩,问‘你看小孩怎么样?’那人回答说‘小孩眉清目秀,长大能做大官’,于是得到了些偿钱。又过来一个人,又让人家看小孩,问‘你看小孩怎么样?’那人回答说‘小孩胖乎乎福态态,长大能发大财’,于是也得到了些偿钱。接着又过来一个人,又让人家看小孩,问‘你看小孩怎么样?’这人回答说‘早晚当不了死’,于是遭到一次毒打。”老师把故事说完了,摇了摇头,叹了口粗气:“咳!说真话的挨了打,说假话的却得到了偿钱。”鲁迅说:“老师,我既不想说假话,也不想挨打,那怎么办呢?”老师说:“那么,就得哈哈、呵呵、啊、哦、呃……”——《立论》。这些语言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对鲁迅作品的兴趣,这种情绪便有助于《拿来主义》的讲解。
  三、奏响语文课堂上的音符,占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
  1.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对学习感兴趣呢?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这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蒲松龄的《促织》一文中有一段内容是写主人公成名和村中少年斗蟋蟀的过程,其中少年的神态变化很有形象性和戏剧性,如:“掩口胡卢而笑”“少年固强之”“少年又大笑”“少年又笑”“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课堂上笔者让两个男生进行哑剧表演,蒲松龄的简练而又生动的语言特色便清晰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学生们在欢笑之余也能感受到生长在那个时代的人因一虫而喜或悲的无奈了。
  2.语言灵活,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在学生还未养成学习积极性时,教师的“讲”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做到情真意切,幽默风趣,深刻睿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不但能作用于感官而且能震撼心灵,从而获得学生的配合与协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刺激学生内心深处的快乐细胞,使学生的思维由散漫而集中;深刻睿智的语言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在灵魂深处碰撞,让学生不但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就用自己的冷幽默语言、恰当的课堂素材去诠释抽象的文艺理论。他用《射雕英雄传》《小李飞刀》等学生感兴趣的武侠小说去诠释维纳斯断臂美的先入为主和不可替代性,学生在愉悦之中抽象的道理也就随即浅显化、生动化了。
  3.借助视听,创设情境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它既可以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主要是借助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进行的。包括实物、图片、影视片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听觉和视觉的作用,借助视听媒体的强大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创设情境在理解一些有关人生哲理的文章时很有效果,它能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与作者产生共鸣。笔者在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感到学生凭借自身的有限人生阅历根本无法理解王羲之对人生本无常、快乐不常在的感慨。为了让学生对此千古同悲的感慨有感觉,笔者准备了清幽怆然的琵琶音乐,名为“琵琶语”,再配上一系列滚动的图片,展示人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谈恋爱、结婚、生子到老年的过程,感受人的韶华易逝;展示灯红酒绿的城市和地震后令人发指的废墟,学生们唏嘘万分,百感交集。在此感染下,学生竟然不由自主地朗读起王羲之的话语,并且主动说出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触,谈起该如何对待这珍贵的人生的每一刻。
  4.科学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清代教育家颜元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我觉得,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不只停留在课堂那四十分钟,它甚至会影响到一位学生对语文一生的感觉。笔者在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们当一次小评委,为写这篇新闻的作者致颁奖词。一位男生站起来,读起他给予的颁奖词,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当他落音时,我说:“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无论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他的严谨的思路和他的有磁性的音质,我觉得,今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完全可以让他来主持嘛。”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后来笔者发现,他又多次主动发言,而且次次回答正确,有自己的看法。笔者相信,这句评价会让他在语文的学习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每个语文老师只要运用教学智慧,一定能发现很多适合自己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赵涛安徽省濉溪中学235100)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