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43

[ 何欣 文选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引领师生对话

◇ 何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对话过程中开展实施,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达到阅读的目的。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设计师生对话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设计问题来引领师生对话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抓住矛盾点设计问题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时常常不满足于刻板肤浅的结论,愿意结合自身的知识、经历,追求理解的个性化与深刻性,但又时常觉得难以入手。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而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容的矛盾点巧设问题,常常是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进而激活思维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点。教师应使它们由隐而显,带领学生进行思考。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文本中挖掘出矛盾点;也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些相互对立、矛盾的看法,任由学生认识、判断、取舍,抛砖引玉,让学生由此生发出新的思想认识。
  一般说来,当文本内容涉及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质、功过得失及人物命运的评价时,因人性的复杂性及环境的错综性,我们常常很难轻易地给他们一个评判,这就给多元化、个性化的读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好地起到推进对话的作用。如“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感情”、“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些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又蕴含矛盾点的问题,既触手可及,能磨砺学生的思维,又牵发动身,从一点切入可以串起对内容的整体理解。
  文本的形式方面,可针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修辞等设计问题。如学习《石壕吏》一诗时,钱梦龙针对文本的形式发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都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热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朗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二、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
  文本的关键点常常体现为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教师只有抓住了那些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突破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钻研设计问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使他们能很好地理解文本。
  为了避免一问一答、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对话,使对话具备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性,教师在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地以较高的起点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含若干具体问题。综合性问题必须涵盖整个或部分课堂教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顺利解决综合性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其属下的具体问题,而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与文本积极对话的过程。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与文本积极对话后,再回到综合性问题上来,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从宏观上审视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比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后,设计出这样一个综合性话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刽子手?”这个综合性的话题涵盖着多个具体话题:是狠心的鲁四老爷逼着她一步步走向死亡,还是势利的婆婆,或是给她以指点的柳妈,或是对她临死时有关“灵魂有无”的疑问给以搪塞的“我”,或是冷漠的其他人?他们带给她怎样的伤害,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些人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一股怎样的无形力量在支配着他们?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就能很好地理解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把握礼教吃人的主题。
  三、抓住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设计问题
  学生一跨入校门、一坐进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识、训练、考卷,而相关生活的种种感受体验、情感思考,似乎与学习毫无关系。对生活的隔绝,使得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完整生命气息的人不复存在。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恰是致命的缺憾。因为,语言文学本身就是关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离开了这两者,语言文学也就没有了灵魂。所以,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问题的设计。爱默生曾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释。”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障,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从而互补共效,获得双倍的意义。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人要不要具备一点阿Q精神。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切入,学生可以从这样的话题中提升生活的意义,接受语文的历练。
  四、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设计问题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空白处”设计问题,有利于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设计时教师让学生在自圆其说的要求下,调动自身生活的体验感受或文本积累,结合各种背景对文本“空白处”进行补充和丰富,以求透过对文本表层意蕴的理解深入到对作品深层内蕴的把握。如《项链》的结尾,在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后,文章就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空白处”,让学生对“玛蒂尔德得知真相后故事情节将怎样发展”进行对话,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玛蒂尔德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何欣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文峰中学73050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引领师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