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低效现象:缺乏规划,盲目下载;只重技法,缺乏体验;批改疲惫,缺乏实效;讲评作文,缺乏典型……如此,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文教学当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科学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标准,以提高实效为目标,努力改进教学理念。笔者摸索出“教师先研究后传授,学生先探究后实践,教师先整合后升华,学生先积累后创作”的有效作文教学课型。它具有科学性、程序性、创造性、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
“四先四后”作文教学法基本流程如下:
阶段一:上课前——教师搜集研究
1.教什么——宏观规划,循序渐进,让学生有顺序可遵循。
张志公先生说:“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作文训练亦然,需科学规划,按一定的梯度来设计宏观训练序列。如议论文训练可规划如下:文体规范篇、结构层次篇、切题扣题篇,内容充实篇,多维开掘篇,以理服人篇,以情动人篇,论证方法篇,文化内蕴篇,修辞文采篇,文意深刻篇,构思新颖篇,关注时代篇,审题立意篇等。
2.学什么——取法乎上,激发兴趣,让学生有榜样可学习。
按教学规划,每次选一两种写作能力点作为教学重点。《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要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知写作技能,非常需要有可资借鉴的优秀范例。范例从哪里来?主要源自教师用心搜集和学生推荐的相应的名家名篇、高考佳作,学生优秀文段等。此类作品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其鉴赏、模仿乃至超越的兴趣。
3.教什么——理性升华,总结技巧,让教师有技法可传授。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让学生得道得法。对作文技法,教师不能浅尝辄止,否则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先得自己精研大量相关优秀作品,寻觅可供学习借鉴的写作技法,并用凝练的语言加以归纳。此环节需教师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有可供借鉴的作品,有可供学习的技法,打造成精品课件或学案加以印发,才能保证切中要害,有效指导。
阶段二:课堂上——学生主动探究
4.如何教——读思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有问题可探究。
课前教师研究总结的成果不能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教学的重点和相关的优秀作品或片断,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安排学生朗读、默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叶圣陶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刻领悟技法,掌握写作思维方式,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再升华总结,并敦促学生做好笔记。
5.练什么——精心设题,巩固思维,让写作有重点可提升。
心理学家潘菽说过:“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通过技法指导课,启发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文思维。而思维需要巩固,需根据相应的训练点及时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实践技法与思维。设计题目至关重要,忌随意性,忌信手拈来。这道题目要能便于学生实践相应的写作技法。如“以情动人”篇设置题目“坚守自我”,“文化内蕴”篇设置题目“精神的殿堂”,“关注时代”篇设置题目“利益面前”等。
平时备战,完成作品的时间可以是两三天,当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则当堂限时完成,练速度,练质量,也可以两种形式相结合。
阶段三:课堂外——学生创作准备
6.写什么——搜索素材,专题阅读,让学生有材料可运用。
大部分中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材料储备较单薄。腹内枯竭,就会文思凝滞,文章质量低下。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证明:“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在技法指导课堂上布置了作文题,离正式行文还有一两天,这让学生有了阅读积累的目标、动机与时间、空间。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阅读库存,又积极主动地开展新的阅读,从而达到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的“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的境界。又如布置“利益面前”后,学生便大量查阅报刊、上网看新闻等,专题积累,关注现实。
阶段四:课堂上——学生迁移实践
7.怎么写——学以致用,从容成文,让学生有时间可把握。
如果要让写作效果更佳,不能一味地挤抠时间。没有时间的保障,学生就不会在心理上加以重视。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学以致用,开展创造。因此,大作文至少留一节正式的上课时间或自习课让学生创作。学生有了技法思维,积累了大量素材,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就能够精心组织材料,严谨地安排结构,广阔地打开思路,从笔端流淌出富有灵性的文字。
阶段五:课堂外——教师整合典型
8.如何评——精心批改,选取典型,让学生能及时评作文。
行为主义领袖斯金纳的“信息的及时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反馈越快,越及时,效果越好。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要及时批改作文,不可拖拉。批改要带着一颗发现问题的心精选典型的段落和篇章。包括正面的优秀作品或片断和典型的问题作品或片断,不厌其烦地输入电脑,编辑、归纳与整合。并在批改作文时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以便开展下一个作文技法指导课,保持连贯性。
对于问题文,教师要先进行修改加工,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较优秀的文段,教师要先进行润色,形成优秀范例,给学生以启发。并制作成讲评课件或学案,以便作文评讲课的顺利开展。
阶段六:课堂上——师生评议强化
9.如何讲——正反结合,修改评议,让教师有典型可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对于教师课前准备与思考的成果,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组织课堂要做到:留充足时间,再次实践,把思考权、发言权、评议权交给学生;敲反面警钟,传授方法,把修改的技巧、重点、目标教给学生;展示正面作品,鉴赏取经,把优秀学生佳作、相关名作或教师下水作文印发作教学材料。让学生在作文评议的过程中充当主体,在评议修改中运用技法,巩固思维,强化能力。
阶段七:课堂外——师生总结升华
10.出成果——选准主题,打造论文,让教师有方向可升华。
此作文教学过程,融入了师生的深入思考,再进行理性升华,总结归纳,就能形成源自教学一线的实用性强的原创论文,积极投稿,得到发表,便能让更多学生受益,也能强化教师的专业功底,形成个人与学校的教研成果。
通过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流程,主要可以打造以下三类教学论文:
①作文技法指导教学论文。在阶段一中,教师畅游在名家佳作中,广泛搜集专题性的优秀篇章文段,并研究探索出行之有效、启发性强的写作技巧。加以整理,即可成为作文技法指导型的论文。
②作文升格稿教学论文。从语言、选材、结构、析理等多方面入手,把二类文升格成一类文,并打造成作文升格的论文。
③相应的写作指导教学论文。精心设计原创的针对性强的作文试题,加上多角度的审题指导,立意指津,再加上两三篇润色加工过的学生佳作,加上随文点评,即可成为写作指导类论文。
在“教师先研究后传授,学生先探究后实践,教师先整合后升华,学生先积累后创作”的有效作文教学课型模式中始终贯穿着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力争把教师打造成有实力,能研究,善指导、会升华的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善感知、有思维、能探究、敢实践的学生,呵护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智慧,在作文的有效教学中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叶圣陶.叶圣陶讲作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编.潘菽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荆其诚,傅小兰.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张波涛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一中5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