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ID: 163523

[ 张伟 文选 ]   

让开放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 张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学习天地中观“行云流水”,谈“奇思妙想”,首先就需要教师拥有新的视野,采取新的策略打开语文课堂教学的窗口,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以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一、拓展延伸课堂时空
  开放的课堂教学不是限制封闭在40分钟里,它没有“起点”和“终点”,凡是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地方都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它包括:
  (一)课堂向课前的拓展。课前教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预习新课。如学习《吆喝》一课,学生课前搜集本地的民风、民俗甚至街头上小商贩的“吆喝”;上课时学生惟妙惟肖的模仿表演都能加强学生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
  (二)课堂向课后延伸。下课的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只是继续探究的新起点。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二、创设氛围,开放课堂情境
  现代教学设备丰富多样,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配音、配乐、投影或应用电脑播放录像,让课堂声、光、图、文、色并茂。教学《安塞腰鼓》,放映一段鼓声激越、劲感十足的腰鼓表演,就能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强感性认识与体验,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魅力、操作演示等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关注。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上《〈论语〉六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在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浓郁的激情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使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了创新的积极性。
  三、解放思想,开放学习行为
  “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旧的教师角色已转化为教育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只有这种思想的解放、角色的定位才能实施学生开放的学习行为。开放的学习行为体现在学生作为主体的全员和全过程的参与上,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一)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发言,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秀出自己。
  (二)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和争辩,教师抓住课文重点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教师采用庭审式的教学手段,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辩论是非,交流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不必局限于已成的答案,学会多角度思维。要开放,就要放手让学生的思维驰骋、情感奔涌,最大限度地释放创造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放开归界,开放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中有限的篇目上,而应以课本学习为圆点,以社会生活为半径,画出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时代大圆弧。增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意识。“热点”、时事等有关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方面知识的引进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语文走出为考而学的功利圈,切切实实地为社会、为生活服务。六十年国庆大典的新闻报导,既是《新闻两则》相关内容的一个有力佐证,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语文也就能真正地起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作用。
  五、开放训练方式
  教育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因此对学习的训练方式应当是开放的、多样的。
  (一)课文的开放训练。课文的开放训练就是要形成全班参与的热烈氛围,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读,可以自读、集体读、对话读、比赛读、探究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各有所得,兴致勃勃,思维尽情开放,能力得以训练。
  (二)课堂学习的训练。过去课堂训练的反复练习、死记硬背已与今天开放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课堂学习训练的开放更多地思考、回答、表达、质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这些能力的训练要构建活动方式,如信息互动交流,情感交流,情趣解题,合作解题等,都是学生主动求知、自主训练的有效方式。
  (三)评议训练。学生发言,学生评议,在评议中张扬个性。教师要给以方向的点拨与引导。
  六、多元的开放引导策略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再单纯传授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就需注意:
  (一)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是我们教师惯用的方法,其实问题的生成应该出自学生本人。注意启发学生自我问题的生成与勃发,就要避免用成人的认识统一学生的认识、扼杀学生的想象、窒息学生的创造。把品味作品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运用总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与阅读文本直接对话,在主动建构中找到自己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冲突,萌生属于自己的问题,从而建立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并给学生的质疑创造机会,留出空间,提供学生与学习文本直接碰撞的平台。
  (二)尊重学生展示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把文章的含义固定成一种不变的思想模式进行指导。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多数个性强的中学生多不愿苟同别人的见解,有时对某些权威性的看法或结论也敢于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肯定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状况参差不齐,会有过多的浅层问题涌现。若教师一一作符号,会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而无暇突出教学重、难点,若为了不耽误教学而挑肥拣瘦,又不能很好地体现面向全体的思想,也会使交流讨论流于形式。为此教师要从唱独角戏转向学生都来扮演角色的状况。首先,可以组织小范围交流,让一些浅层次问题在小组内自行消化,而把能引起共鸣或小组无法解决,大多已接近重难点,也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挑出来,此时,教师可立即组织全班性的讨论,让学生与学生、组与组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碰撞,取长补短,自我发展,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即可。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激活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那么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也会大大增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就走进了阳光地带。
  (张伟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中学221700)
  

让开放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