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备受器重。一部《论语》,“信”、“义”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的“一省”便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成就一方霸业,被传为千古美谈。一部《水浒》更是写尽了朋友情、哥们义。那时莫说立身扬名,就是想混出个人样来,没有仨俩“两肋插刀”的朋友怕也不成。
“朋友”既然如此重要,择友便须“挑三拣四”。就连刚刚启蒙的学童,家长业已教给他们交友的理念,替他们选好了交往的范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昔孟母,择邻处”等等,讲的都是这个理儿。及至跻身到士绅甚而士大夫之列,当然也就“结交无布衣,往来无白丁”了。
斗转星移,到了文明开化的今天,我们惊奇的发现“毋友不如己者”这一交友要领被迅速地提炼、继承、发扬光大。曾经挂在心上的友情升级到记于纸笔,为朋友“定价”已然付诸实践。然而,交朋友又不是买东西,还要把对方掂斤簸两?都这样想,还能交得上朋友吗?止于至善的孔老夫子真的这样教育后人?《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又《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语境之下,方知是好事者断章取义,“主忠信”之下,岂会发如此势力之言?萧民元在《论语辨惑》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这里,“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样很重视忠信的意思。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
古人云:以钱交者,钱尽则情绝;以势交者,势败则情散。所谓“从师不如访友”讲的就是这个好处,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要给昔日好友严子陵大官做,而严子陵宁愿隐居富春江去钓鱼,就是因为他明白,若在朝为官,就绝无可能与刘秀再平起平坐,友情会荡然无存。我们珍视朋友关系,还因为它是互利互惠的,互相倾听以至出谋划策是知心密友;互相切磋以增进学问是学友;互相砥砺以提升修养是“道友”;凑在一起寻找快乐是玩友。明乎此,方能了解友情的真谛,方能担当起朋友二字的重量!
王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