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成了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改变以单一答案为主的评价方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为主,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语言明白准确,避免功利性。课堂上可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有效课堂这一根本宗旨。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曾经研究过,中国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牵牛式的“小步提问”,这种使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的提问方式阻碍了语文学科的发展。所以,将开放式的问题带入语文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发展潮流。由于学生的体验、理解、思维和想象力不同,同样的文字,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多样性的答案让人眼花缭乱。如何评价学生对开放式的问题的回答,成了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单一的答案为主的评价方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评价。
一、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肯定言之有理的回答,制止漫无边际的思考,一定要“放得出,收的住”,才能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教材和课堂注入新的内涵。
例如笔者在《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的教学结束后,展示了几张幻灯片: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石家庄最后一个四合院将被拆迁”——新华网2010年8月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陷入拆迁拉锯战”——《京华时报》2010年10月
提问:结合课本和幻灯片上的内容说说你的感受。
此问题的预设应是围绕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问题。在课堂发言中却有学生涉及到是否爱国上。由于笔者没有对这个脱离预设的答案发表意见,导致学生在半节课的时间内演出了一场互相指责对方的“闹剧”。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应在第一时间对提出“爱国”观点的同学给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应指出此问题要结合教材的背景回答。开放性的问题虽然“开放”,但不能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教师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的评价。
二、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构建安全的心理空间,激励和引导并存
教师在点评中要给予学生安全的心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
(一)尊重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
在课堂上常常有会“偏离轨道”“重复赘述”的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做?“这些观点前几位同学已经说过了”,还是“请坐,下一位?”聪明的教师会用“看来这点非常重要,这位同学又为大家强调了一遍”等言辞来激励学生。如果老师能够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再积极地进行引导,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评价的语言要巧妙机智,善于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而不是答案的“判官”。
例如在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一次公开课上,甲学生提问道:“老师,课本上的‘一千万万颗行星’的‘万万’是什么意思?”这时全班哄堂大笑。于老师便问大家:“为什么不直接用‘亿’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她点评道:“是汉语叠词的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法。”她又问:“那么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大家应该感谢谁呢?”这时,同学们鼓起掌来,提出问题的那名同学也不再垂头丧气,而是抬起了头,有了自信。
语文教师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三、教师评价的语言要明白准确,避免功利性,不可一味地表扬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不错”、“很好”、“真棒”等评价性的语言,学生却不知到底好在哪里,久而久之,兴趣索然,全无动力。所以,教师不可一味地表扬学生,一定要找出答案中有创意的闪光点,给予具体的评价,语言要明白准确。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样,教师也要避免功利性,对于不足之处要诚恳指出,加以引导。
四、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在互评中体验成功。“你要夸夸谁?”、“好在哪儿?”、“你觉得他哪些地方需要再努力一下?”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培优帮差,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但是理想的开放性问题的评价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长期的评价中不断地提升能力,与学生共同进步,才能最终实现有效课堂、学生和谐发展的宗旨。
(曲绒宁夏大学附属中学750021)